
三年IPO长跑终冲刺!液流电池龙头决胜资本市场

7月10日,国投证券披露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期上市辅导工作完成,标志着这家全球液流电池龙头企业距离科创板上市仅一步之遥。作为国内最早布局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的企业,大连融科自2022年11月启动IPO以来,历经三年辅导期后迎来关键突破,或将成为"全钒液流电池第一股"。
在储能赛道技术路线加速迭代的背景下,这一进展更具行业标志意义。大连融科凭借先发优势,已占据全球液流电池市场领先地位,其商业化项目覆盖电力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等领域。但锂电池技术成本持续下探、钠离子电池等新路线崛起,使得全钒液流电池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成本与效率的双重挑战。
此次冲刺科创板,既是资本市场对其技术实力的认可,亦是市场考验的起点。如何在政策支持与商业竞争中构建可持续壁垒,将成为大连融科从"技术龙头"迈向"市场王者"的关键跃迁。
01
技术领跑与全球化布局
成立于2008年的大连融科,堪称中国液流电池产业的"黄埔军校"。这家由张华民教授创立的企业,早在成立初期便以战略眼光布局储能领域,精准把握行业发展的三大核心趋势——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与高环保系数,并以此为方向突破全钒液流电池技术,为后续的产业深耕奠定坚实基础。
在7月24日,举行的2025全国液流电池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五届全国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上张华民介绍:“我们的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深耕,成功助力孵化出全球领先的液流电池企业,并支持建成了全球首个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示范项目、全球并网运行时间最长的商业化储能项目(已安全稳定运行13年),以及全球最大规模的液流电池储能项目等多个标杆工程。这些扎扎实实、跨越周期的项目实践,充分体现出我国在长时储能这一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实力与担当作为!”
在技术壁垒构建与标准制定方面,大连融科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公司主导制定了《全钒液流电池通用技术条件》等5项国家标准,其第三代电堆产品能量效率达到82%,较2023年行业平均水平提升15个百分点,系统成本则降至2.5元/Wh以下,较锂电池储能系统低30%。
这种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效率与成本的优化上,更在实际项目中得到验证——2025年承接的新疆甘泉堡400MW/1600MWh混合储能项目中,大连融科创新性采用"钒电池+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成功验证了多技术融合的经济性优势,为大规模储能应用提供了新范式,进一步巩固其在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市场表现方面,大连融科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及工商业微网等领域,形成"海内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国内市场中,其承建的三峡200MW/1GWh储能电站推动行业进入吉瓦时时代,成为全球储能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国际市场上,公司与瑞典Vattenfall签订的100MW/400MWh订单创下欧洲钒电池订单规模之最,钒电解液出口覆盖北美、欧洲、澳洲等12个国家和地区,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话语权。
资本市场的认可进一步印证了大连融科的行业地位。公司先后完成A轮、B轮及超10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君联资本、大连金投等知名机构,资金支持为其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提供强劲动力。
2024年,大连融科以92亿元估值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品牌价值与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国投证券的辅导报告指出,企业已满足北交所上市条件,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8.7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海外收入占比37%,呈现出高速增长与全球化布局并行的态势。
02
三年辅导期的突破与挑战
尽管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领先,大连融科的IPO进程却呈现出与行业地位并不完全匹配的"慢热"节奏。2022年11月,公司正式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彼时被视为"全钒液流电池第一股"的最有力竞争者,市场对其登陆资本市场充满期待。
然而,过去三年间储能行业格局发生剧变,锂离子电池主导的短时储能市场快速扩容,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推动锂电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占据绝对优势,而全钒液流电池作为长时储能的代表性技术,其"安全、长寿、环保"的核心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这也使得大连融科的上市进程屡遇波折,从最初的"第一股"热门逐渐演变为需要应对行业转型压力的"追赶者"。
根据国投证券披露的辅导进展,第三期辅导重点聚焦企业关联交易合规性、历史沿革适格性等关键问题,系统梳理了储能行业政策框架,并推动大连融科优化治理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为上市奠定制度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曾用名"大连博融新材料有限公司"期间涉及的多起劳动争议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在辅导报告中并未被列为重大法律风险,这或与历史遗留问题已妥善解决有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在早期扩张阶段面临的合规挑战。
当前,储能行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竞争转型的关键期。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21.9GW/55.2GWh,同比增长69.4%(功率)/76.6%(容量)。磷酸铁锂电池储能新增装机20.58GW/48.52GWh(含混合储能项目中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部分),规模占比94.21%(功率)/87.95%(容量),依旧占据主流技术路线。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
相比之下,全钒液流电池虽在长时储能场景(8小时以上)具备不可替代性,但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7个液流电池储能相关项目新增投运,市场规模仍较小,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化尚需时间。
成本与商业化瓶颈是制约全钒液流电池大规模应用的核心因素。大连融科中标国家电投攀枝花项目的系统价格达2.295元/Wh,同期锂电储能最低单价已下探至0.473元/Wh,尽管其系统成本较2023年下降42%,电解液成本占比从65%降至48%,但初始投资高仍是客户选择的主要障碍。
为破解这一难题,有公司创新推出了电解液租赁模式,通过分离设备与电解液所有权,帮助客户节省50%初始投资,但新商业模式的普及需要产业链协同、客户认知提升及政策支持的共同推动,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03
液流电池的“爆发前夜”
2025年,液流电池产业迎来关键转折,政策、技术、市场多重利好驱动行业加速。
政策端,国家能源局明确当年长时储能装机占比需超50%,甘肃等地出台风电项目配储4小时以上新规,为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提供明确应用场景;技术端,混酸体系电解液实验室浓度突破3—5摩尔/升,能量密度提升超60%,接近锂电池水平,同时单位投资成本从2023年的4—5元/Wh降至2.5元/Wh以下,度电成本降至0.3—0.4元/kWh,经济性显著提升。
安全优势成为行业转型关键推力。自2020年以来,国内外储能电站事故频发,液流电池“本征安全、长循环、无燃爆风险”的特性备受重视。2025年8月1日实施的GB 44240-2024《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首次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推动行业从“成本竞争”转向“质量竞赛”,为液流电池等安全型技术创造更大市场空间。
需求端,随着风电、光伏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配套储能需求激增,8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场景成为刚需。2025年全球长时储能市场规模预计超2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液流电池凭借长寿命、高安全、易扩容的优势,在内蒙古电网侧储能等项目中验证了全生命周期成本较锂电池低18%的竞争力,进一步巩固长时储能领域地位。
技术标准化与全球化布局同步推进。由中国主导的相关标准相继发布,标志着中国技术规范首次主导国际市场。大连融科依托大连、攀西、甘肃三大产业集群,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优势,2025年五氧化二钒产能达14万吨,可支撑15GWh储能系统需求,为全球市场拓展提供坚实支撑。政策、技术、市场的三重驱动下,液流电池正从“小众技术”迈向“主流赛道”,开启长时储能新时代。
04
资本市场的期待与隐忧
大连融科上市虽被视为液流电池技术商业化突破的里程碑,但其市场前景仍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锂离子电池在短时储能领域的成本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而固态电池技术预计2027年实现规模化应用后,可能进一步挤压液流电池的市场空间,要求企业必须通过持续技术迭代巩固长时储能领域的差异化优势。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钒资源储量占全球43%,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可支撑15GWh储能需求,但五氧化二钒价格受供需波动影响较大,石煤提钒技术突破成为稳定供应链的关键。
若无法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波动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即便技术领先也可能面临商业化落地的掣肘。这两重压力既考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对其资源整合与风险对冲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05
写在结尾
在能源革命浪潮中,全钒液流电池凭借"安全长寿命+资源自主可控"的双重优势,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稳定器"。大连融科冲刺科创板,既标志着中国长时储能技术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跨越,更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中国方案"的生动实践。当前行业虽处于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的爬坡期,但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关键材料国产化突破、电力市场改革深化,正为液流电池规模化商用按下加速键。
上市对融科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新征途的起点——如何将资本势能转化为技术领先优势,在全球储能竞争中构建专利壁垒与生态联盟,将成为其从技术"追随者"跃升为产业"领跑者"的核心命题。
(备注:第三方引用和转载来源于CESA储能应用分会和中国储能网的数据,请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