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气市场研报(AI时代下的生存挑战)
油气市场研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行业生存的重要议题,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人工智能在油气勘探、生产、运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油气行业面临的挑战仍然存在,如资源竞争、价格波动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行业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油气市场研报(2025年9月)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杨永明)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焦点月评
- 人工智能+,油气行业的生存题
市场供需
- 主要产油国10月将继续增产
- 国际天然气市场供需基本面仍以宽松为主
- 8月国内原油生产增速加快,天然气生产平稳增长
- 前8个月我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加2.5%,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减少5.9%
- 国内成品油调价年内第六次搁浅
行业资讯
- 我国油气与铀矿实现重大找矿突破
-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
- 我国天然气储运能力不断提升
- 俄罗斯增加对华原油供应,计划修建新天然气管道
- 我国规模最大石化产业基地建成
企业动态
- “三桶油”2025年上半年业绩出炉
- “三桶油”近期成立多家新公司
行业政策
- 两部门发布“人工智能+能源”分阶段发展目标
- 油田伴生气回收首次被纳入国家核证减排体系
焦点月评
人工智能+,油气行业的生存题
地震波波动方程求解效率提升10倍,勘探项目周期缩短20%以上,单井可采储量提升17.7%——这些不是遥远的概念设想,而是人工智能已在油气领域结出的现实成果。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部署人工智能+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煤炭、油气八大应用场景,其中在专栏8中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油气典型应用场景赋能。面对勘探开发难度加大、效率提升缓慢、绿色转型压力增大等多重挑战,油气行业如何借力人工智能技术破解发展痛点,已成为一道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意见》提出了分阶段发展目标,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推动5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总的看,我国能源领域已形成了场景覆盖广泛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但同时,相较于能源行业的高安全性与强专业性,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应用仍存在技术可靠性不足、数据基础薄弱等挑战。为此,《意见》提出围绕数据、算力、算法,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应用基础支撑体系,加大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这一系统性布局为油气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人工智能正展现出强大潜力。中国石油建成我国能源化工领域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行业大模型——昆仑大模型,已完成330亿到700亿、再到3000亿参数的迭代升级,深度赋能上百个产业应用场景;同时,项目团队组建10个攻坚组,围绕26条业务线、119个业务域,优化形成“十域百景千应用”的全景视图。以业界首个地震正反演大模型为例,使得地震波波动方程求解效率提升10倍,勘探项目周期缩短20%以上。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领域规模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中国石化近日正式上线运行的人工智能(AI)中台,初步构建起覆盖样本管理、模型开发、训练部署、场景落地的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该中台坚持“统一底座、能力共享、敏捷创新、安全可控”的核心理念,避免各自为战、重复投入,实现集团公司内部AI资源集约化建设与高效复用。截至目前,已沉淀60余个高质量样本集,集成400余个可调用模型,显著降低了AI应用门槛。
尽管前景广阔,但人工智能在油气领域的规模化落地仍面临诸多制约。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困境是首要挑战。央企“AI+”专项行动调研显示,央企业务场景多为定制化需求,需结合工艺、设备、环境等复杂变量。通用大模型在支持企业垂类大模型构建、满足特定需求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模型与复杂业务场景的适配性不足,制约了复杂推理任务场景的表现。数据障碍是另一大挑战。中央企业对数据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强,但也面临着企业内部数据治理不完善、数据共建标准缺失、数据安全存挑战等难题。油气行业的数据涵盖了地质勘探、钻井、生产和运输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数据采集都伴随高昂的成本,样本数量少且获取非常困难。人才短缺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油气行业,既掌握本行业专业知识又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面对这些挑战,业内专家建议开展长周期规划,在人才队伍建设、自主研发、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场景赋能与创新等方面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尤其是要支持央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牵头共建行业大模型,聚焦战略意义强、经济收益高的核心应用场景。
随着《意见》的发布和实施,人工智能与油气行业的深度融合将加速推进。未来,可以预见以下发展趋势:其一,地质工程一体化将更加深入。工程作业将打破传统专业壁垒,推动单一工艺向一体化方案转变,实现勘探开发全链条协同,推动油气开发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智能闭环”转型。其二,AI技术将在更广泛场景应用。从《意见》列出的37个人工智能+能源的融合应用发展重点任务来看,未来AI将全面覆盖油气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测井数据分析,还是钻井参数优化、炼化过程控制,都将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其三,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成关键支撑。随着人工智能在油气行业的深入应用,既懂油气业务又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急剧增加。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将成为破解人才瓶颈的重要途径。
人工智能不是油气行业的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昆仑大模型、AI中台等基础设施逐步搭建,覆盖全产业链各关键业务场景的智能应用正在落地生根。随着《意见》的实施,油气行业将加速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和“智能驱动”转型。这场变革将决定油气企业能否在能源转型大潮中破浪前行,能否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市场供需
主要产油国10月将继续增产
9月7日,欧佩克发表声明说,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10月日均增产13.7万桶。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的代表当天举行线上会议,讨论国际石油市场形势及前景。声明说,鉴于当前全球经济预期平稳,市场基本面稳健,石油库存处于低位,8国决定调整产量。为维护石油市场稳定,8国将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增产节奏。上述国家9月日均增产54.7万桶。
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国际石油市场月度报告指出,当前,国际石油市场正受到地缘政治动荡和供大于求隐忧两大因素拉扯。一方面,市场对地缘政治担忧加剧,随着俄罗斯与乌克兰短期内达成和平协议的希望逐渐渺茫,市场担忧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和伊朗的新制裁可能导致供应短缺;另一方面,9月“欧佩克+”产油国的增产,对冲了市场对未来供需短缺的预期。地缘动荡仍是影响当前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因素。尽管近期伊朗和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呈下降趋势,但迄今为止对两国实施的强硬制裁对供应和贸易流量的影响相对有限。欧盟宣布将从2026年初开始禁止进口俄罗斯原油生产的精炼产品,这项措施可能在未来数月内对国际石油贸易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国际能源署认为,供应过剩仍是当前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隐忧。
国际天然气市场供需基本面仍以宽松为主
8月,欧洲天然气市场平稳,风力发电增加及LNG供应充裕带动气价窄幅下行。挪威管道气稳定、欧洲库存高企,加之未来LNG大量到港,供应宽松格局延续。但欧盟拟加快对俄能源禁令及俄乌冲突不确定性仍带来风险溢价,偶发推动价格反弹,整体来看高库存与宽松供应仍是主导因素。
美国天然气市场面临供应强劲而需求季节性走弱的局面,气价显著下跌。天然气产量创新高,8月日均达1084亿立方英尺,库存较五年均值高6%,加上8月为2017年以来气温最低月份,抑制发电制冷需求,Henry Hub期货均价跌至2.8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亚洲天然气市场地缘风险与基本面疲软相互博弈。东北亚现货价格因中东局势紧张和对俄制裁担忧获支撑,日韩高温也两度推涨制冷发电需求。但中国需求持续低迷,管道气供应充裕且国内LNG性价比更优,削弱进口现货采购意愿;日韩前期已集中采购,库存高企,价格稳中有降。
8月国内原油生产增速加快,天然气生产平稳增长
9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8月份能源生产情况。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原油生产增速加快,天然气生产平稳增长。
原油生产增速加快。8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826万吨,同比增长2.4%,增速比7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日均产量58.9万吨。1—8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4486万吨,同比增长1.4%。原油加工较快增长。8月份,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6346万吨,同比增长7.6%;日均加工204.7万吨。1—8月份,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48807万吨,同比增长3.2%。
天然气生产稳定增长。8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21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9%;日均产量6.9亿立方米。1—8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17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1%。
前8个月我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加2.5%,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减少5.9%
9月8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口原油3.76亿吨,同比增加2.5%,进口均价同比下跌12.9%;进口天然气8191.3万吨,同比减少5.9%,进口均价同比下跌7.1%。
2025年8月,我国进口原油4949.2万吨,环比增加4.8%,同比增加0.8%。金联创监测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进口原油单价为3604.4元/吨,环比下降0.7%,同比下跌15.5%。当月,国际原油价格仍处于持续下行的节奏中,然而因下游石油制品购销氛围清淡,国内原油进口量增幅较上月大幅放缓。由于国际油价的下跌,国内成品油零售价出现一次下调,从而抑制采购需求。
2025年8月,我国进口天然气总量约1185万吨,较2024年同期增长1.3%;进口金额总计381.00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7.9%。由此测算8月份天然气进口均价约3215元/吨。其中,LNG进口量635万吨,进口金额为243.76亿元,由此测算8月份LNG进口均价约3839元/吨。7月份管道气进口量为551万吨,进口金额约137.24亿元,由此测算8月份管道气进口均价约2491元/吨。
国内成品油调价年内第六次搁浅
9月23日24时,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再次开启。据金联创测算,截至9月23日第十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品种均价为65.20美元/桶,变化率为0.19%,对应的国内汽柴油零售价应上调20元/吨。按现行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测算,调价金额每吨不足50元,最终调价窗口开启时,对应成品油调整幅搁浅,汽、柴油价格不作调整,未调金额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本轮调价是2025年第十九轮次调整,也是今年以来的第六次搁浅。本次调价过后,2025年成品油调价呈现“六涨七跌六搁浅”的格局。涨跌互抵后,汽柴标准品较年初价格相比分别下跌405元/吨和390元/吨,下游用油成本较年初价格降幅明显。
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内(9月10日—9月23日),国际市场指引因素由强转弱,原油价格呈现先涨后跌走势。首先欧佩克10月增产幅度低于预期且多国将实施补偿减产对油价起到支撑作用,中东地缘局势紧张、俄罗斯原油供应减少以及投资者对美联储政策持观望态度支撑油价连续上涨。但随着夏季消费旺季结束,炼油厂对原油的需求将持续下降,投资者对美国能源需求的担忧及对俄罗斯能源供应持观望态度导致油价承压下行。受国际油价走势影响,本轮变化率由负转正,计价周期末期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变化率走势正向幅度收窄。
下一轮成品油零售调价窗口将在10月13日24时开启。展望后市,伊拉克可能很快恢复库尔德地区的原油出口,市场供应过剩风险仍令市场担忧,叠加全球经济和需求前景欠佳,国际油价走势短期内难现单边行情,短期内国际油价走势或维持宽幅波动,对国内市场消息面指引有限。随国庆及中秋长假临近,汽油方面存在一定刚需补货支撑,而柴油需求面相对旺盛,需求端利好市场。但进入月度下旬主营单位销售政策侧重走量,且本月销售任务普遍较重,预计汽柴行情将延续区间波动走势,为刺激出货销售政策灵活应市为主。
行业资讯
我国油气与铀矿实现重大找矿突破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油气与铀矿实现重大找矿突破。“十四五”期间,我国油气与铀矿实现重大找矿突破:全面摸清了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63种矿产的数量、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油气、铜、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探明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大盆地深层和海域深水成为油气增储上产主阵地,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天然气产量突破2400亿方。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了国内原油增量的70%以上。新探获多个大型铀矿床,有效提升铀资源安全保障程度。大宗矿产方面,山西孝义铝土矿、山东胶东金矿、辽宁鞍本铁矿等新增储量非常可观。同时,新资源基地崛起,辽宁大东沟金矿初步评审金资源量近1500吨,有望成为继山东胶东金矿之后我国又一个世界级金矿。锂矿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资源,目前已发现横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个省区、长度达到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还找到了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
我国页岩气试产最高纪录刷新。9月17日,从中国石化获悉,中国石化“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再获重大进展,中国石化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目前,2口井所在的平台已投产3口井,单井稳定日产气超15万立方米,展示出四川盆地超深层页岩气效益开发的良好前景。
国内油气井单日进尺再创新纪录。9月11日,中国海油对外宣布,中国海油高效完成东方1-1气田13-3区项目6口开发井的表层作业,其中在8月12日的单日最高进尺高达2618米,超过从峨眉山顶峰到山脚的高度,创造了国内油气井单日进尺新纪录。据了解,此次打破全国纪录的气井属于我国海上首个高温高压低渗天然气开发项目,储层温度达150摄氏度,最高压力系数超1.8,平均渗透率仅为0.8毫达西,对建井质量和作业安全的要求都远高于一般的油气开发项目。
我国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8月30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已超500万吨,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在渤海,我国海上首个规模化特超稠油热采开发油田——旅大5-2北油田Ⅱ期项目2月投产以来,新增动用稠油储量超2000万吨,日产热采稠油超500吨,已累计贡献热采产量超10万吨。刚投产的亿吨级垦利10-2油田开发项目,新增动用稠油储量超1400万吨。今年以来,我国加速推进海上稠油热采产能建设,截至目前,海上稠油热采产量已超130万吨,创历史同期新高。我国是世界四大稠油生产国之一,稠油资源量约有198.7亿吨,现已探明35亿吨,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在渤海油田每年超3000万吨的原油年产量中,非常规稠油产量占比不足3%,实现稠油储量变产量将对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又一大型页岩气田诞生。8月21日,中国石化发布消息,中国石化江汉油田红星页岩气田1650.25亿立方米页岩气探明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审定,标志我国又一大型页岩气田正式诞生,进一步证明红星地区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成功开拓了页岩气战略增储新阵地。红星页岩气田位于湖北、重庆两省市境内,主要勘探开发层系二叠系埋深在3300米至5500米,构造变形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下一步,中国石化将加强勘探开发一体化评价与部署,深化基础地质、开发技术、工程工艺等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拓展吴家坪组页岩气增储新区带,积极培育二叠系页岩气规模建产新阵地。我国是油气进口大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对于我国能源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石化2012年底发现了涪陵页岩气田,拉开了中国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序幕,使我国成为除美国、加拿大之外第三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国家。2017年,建成我国首个百亿方产能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2020年,建成我国首个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深层页岩气田——威荣页岩气田一期项目;2024年,金页3井、资阳2井等四川盆地多口深层页岩气探井打开增储上产新空间。目前,中国石化已建成涪陵一个万亿方、威荣、綦江、永川、红星等四个千亿方深层页岩气田,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清洁动力。
我国天然气储运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最大煤制天然气基地外输管道开工建设。9月9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最大的煤制天然气生产基地外输管道——准东煤制天然气管道干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据了解,准东煤制气生产基地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面积最大、资源量最丰富的整装煤田。准东煤制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有助于促进新疆发挥自身煤炭资源优势,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西部油气能源战略大通道。
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首段投产。8月25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国家“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首段管道进气投产,投产后每年将新增近30亿立方米天然气输送能力。川气东送二线作为我国“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天然气骨干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长约4269公里,起于四川泸县,止于浙江温州。此次投产的管道起自四川省资阳市安岳气田上载点,止于重庆市铜梁区铜梁压气站,全长56.15公里,是川气东送二线川渝鄂段重要组成部分。川气东送二线全线按照四川重庆湖北段、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段分期建设,预计2027年全面建成。
我国首座盐穴储气库完成扩能。9月21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首座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完成扩能。金坛储气库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本次扩能将该储气库日注气能力从820万立方米提高至1320万立方米,增幅60%;日调峰采气能力从600万立方米大幅提升至1800万立方米,增长2倍。扩能工程充分释放金坛储气库深地盐穴空间储气调峰潜力,工程投运后金坛储气库应急保障能力提升80%,显著增强储气库在冬季天然气保供和极端天气应急调峰中的关键作用。截至目前,金坛储气库已累计注采气量150亿立方米,按照规划,金坛储气库将加快推进二期、三期等项目建设,到“十五五”末,整个储气库储气能力将达到14亿立方米,可满足8000万户家庭一个月的用气需求。
我国提前完成“十四五”油气管网建设目标。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已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规划的1.65万公里油气管道建设目标,“全国一张网”基本建成,推动能源供应保障的安全性、稳定性、灵活性不断增强。今年以来,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到中卫段贯通投产,二线、三线果子沟管道工程首条隧道贯通;川气东送二线首段也已投入运营,一批重大能源通道和互联互通工程加快推进。目前,我国已累计投运管道超1.8万公里,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规划目标。天然气一次管输能力从2021年时的每年2600亿立方米提升至每年4120亿立方米。当前,我国天然气管网、原油管网、成品油管网实现资源应连尽连。在资源统一调配管理下,我国天然气跨省管输价格较五年前下降5%,每年节约社会用能成本120亿元。同时,在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领域,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已提升至97.5%,氢能输送、二氧化碳封存等技术形成成套标准;全国约42%的管网作业区实现数字化监测,推动能源供应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俄罗斯增加对华原油供应,计划修建新天然气管道
当地时间9月4日,俄罗斯能源部长谢尔盖·齐维列夫表示,俄最大石油生产商、国有控股的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在总统普京访华期间,签署了通过哈萨克斯坦向中国额外供应250万吨原油的协议。2024年,俄罗斯通过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的原油量达到1020万吨,相当于约20.4万桶/日。2024年底,普京在访问阿斯塔纳时曾表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正在讨论增加通过哈境内向中国输送俄石油和天然气的可能性。
此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与中方签署协议,将建设第二条俄对华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2号”。“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是自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气田经蒙古向中国每年供应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项目。这一项目的供气主要条件协议于2015年在中国签署。此前,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表示,鉴于中国预计在2050年前对天然气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因此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规模最大石化产业基地建成
8月22日,中国海油宣布,公司旗下所属中海石油大榭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在浙江宁波全面建成,这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造完成。该项目总投资额为210亿元,其核心生产装置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重质油直接裂解制化学品成套工艺技术,主要生产聚丙烯等高端化工用品,整体工艺国产化率达100%。目前,我国共有七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分别是宁波石化产业基地、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福建古雷和广东惠州石化产业基地。这些大型石化产业基地的共同特点是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核心,发展芳烃、乙烯等基础石化产品,并向下游延伸发展高端合成材料、高端化学品和前沿新材料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炼化一体化程度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石化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企业动态
“三桶油”2025年上半年业绩出炉
8月底,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相继披露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三家公司油气当量产量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但营收、净利润却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具体来看,三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3.07万亿元,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750.09亿元。其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5万亿元、1.41万亿元、2076.08亿元,其所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39.93亿元、214.83亿元、695.33亿元。三家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减少,这其中,中国石化业绩降幅较大,而中国石油也遭遇近五年来首次净利润下滑。综合三家公司对半年报的分析,造成报告期内业绩波动的主要原因包括油价、成品油产品价格承压以及油气产品销量减少等因素。其中,油价是最大的因素。今年上半年,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宽松,国际原油价格总体震荡下行。普氏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为71.7美元/桶,同比下降14.7%。相应地,今年上半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的原油平均售价分别为66.21美元/桶、67美元/桶、69.15美元/桶,较去年同期分别下滑14.5%、12.9%、13.9%。受此影响,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226.67亿元,同比下降6.3%;中国石化勘探及开发事业部实现营业收入1447亿元,同比下降5.9%;中国海油实现油气销售收入1717.45亿元,同比下滑7.2%。不过,三家公司在报告期内仍然表现出了较强的经营韧性,并且仍然维持着高额分红水平,合计派息超过825亿元。
面对新能源对传统能源上下游市场的挤压,三家油气公司均表态要加紧非油业务布局。中国石油透露,在稳步推进向新能源及新材料等新兴业务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在前瞻布局可控核聚变、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上半年风光发电量同比增长70.0%,新材料产量同比大幅增长近55%,充换电量同比增长213%,非油业务利润同比增长5.5%。中国石化表示,公司将壮大新能源产业,积极布局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业务,加快推动多能互补、融合发展,形成油、气、新能源“三足鼎立”之势。目前中国石化已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11个、加氢站144座,建成7条“氢走廊”,成为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中国海油表示,未来会增加研发投入,并跟踪参与全球新能源发展。通过技术进步、管理能力提升等寻找有一定护城河的新能源产业,使之成为公司除油气外的第二增长曲线。中国海油规划到2025年获取新能源资源500万千瓦到1000万千瓦,目前已完成目标,各项工作均按计划在推进。传统油气业务出现波动致使三家公司均对非油气业务的布局表现出了坚定的发展态度。
“三桶油”近期成立多家新公司
8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相继成立多家新公司,新公司的经营范围大多为新能源领域。
8月19日,中石油济柴时代(山东)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和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60%和40%。宁德时代拥有先进电池技术及制造能力,而济柴动力依托中国石油全国油气田场景拥有大型项目经验,双方合作将推动储能市场格局的变革。8月19日,青油(茫崖)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中国石油旗下的中石油太湖(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控股,而后者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转型以及资源整合能力,是中国石油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8月8日,中石化(天津)销售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后者为中国石化全资子公司。中石化(天津)销售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成立,体现出中国石化通过加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创新,推动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企业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及数字化公司转型发展。9月11日,中海油(东方)能源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由中海油(海南)新能源有限公司持股55%,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持股45%,前者为中国海油的全资子公司。可以看出,中国海油的新能源布局,是以海上风电为核心优势,兼顾风能、氢能、CCUS等领域。
从成立情况不难看出,在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能源央企凭借其资金、资源和技术优势,在传统油气产业强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市场,以成立新公司为契机逐步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行业政策
两部门发布“人工智能+能源”分阶段发展目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根基不断夯实,人工智能赋能能源核心技术取得显著突破,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意见》明确了八大“人工智能+”能源应用场景,其中,在专栏8中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油气典型应用场景赋能。人工智能+油气,聚焦跨专业协同研究、现场作业操控、生产运行管控等方向,推动勘探地质目标智能评价、开发方案智能优化、钻井压裂等作业参数智能调整、炼化装置智能运行、管网运行实时仿真,加快智能钻机、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感知系统等智能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生产现场等全过程智能联动与自动优化,推动油气产业链智能化升级建设。
油田伴生气回收首次被纳入国家核证减排体系
8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等4项方法学(征求意见稿),标志着 CCER 覆盖范围的再次扩容。此次新增的4项方法学中,有3项聚焦油气田伴生气回收利用,分别对应不同场景。其中,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方法学,适用于海上油田开采过程中的伴生气回收项目,直接覆盖所有海上油田相关减排行动;陆上气田试气放喷气回收利用方法学,针对陆上气田试气阶段的放喷气回收,适用于常规天然气井、页岩气井和致密气井的放喷阶段;陆上油田低气量伴生气回收利用方法学,专门面向日产气量较低的陆上油田伴生气回收(伴生气处理系统设计规模≤3 万立方米/天)。这类伴生气以往因回收经济性差,常被放空或简单燃烧处理,如今被正式纳入CCER体系,将有效激励企业开展回收利用。此次方法学扩容,不仅完善了CCER的制度框架,更让此前难以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的减排领域(如低气量伴生气回收)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nobu.com/nnobu/3229.html发布于 2025-09-26 13:00:4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