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炭市场供需格局变化与价格走势全面解析
当前煤炭市场供需格局发生变化,对煤炭价格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全面解析了当前煤炭价格的走向,探讨了供需变化对煤炭价格的具体影响,随着供应减少和需求增长,煤炭价格呈现上涨趋势,政策因素和市场动态也对价格产生影响,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煤炭市场形势分析,以指导相关人士做出明智的决策。
供需格局生变,煤炭市场怎么走
——煤炭市场研报(2025年9月)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刘纯丽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 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4%、50.3%和50.5%,分别比上月上升0.1、0.2和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回落速度放缓,国内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待巩固。
◆ 8月,煤炭主产区降雨影响减弱,煤矿复产进度加快,但安监环保政策常态化,内蒙古等地露天矿受降雨及生产核查影响,供应恢复缓慢;主产区“276工作日”制度常态化以及山西煤矿复产不及预期等因素导致供给持续收缩。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9亿吨,同比下降3.2%,连续2个月转负,降幅比7月份收窄0.6个百分点;1—8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31.7亿吨,同比增长2.8%。
◆ 8月,进口煤价格优势再次凸显,全国煤炭进口量在7月份环比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环比增量的走势,并创下年内新高。当月全国进口煤炭4273.7万吨,环比增长20%。同比下降6.7%,虽仍处于下跌态势,但降幅明显收窄。1—8月份,全国共进口煤炭29993.7万吨,同比下降12.2%,累计进口同比降幅有所收窄。因进口煤长协在四季度可能会集中履约,预计下半年我国进口煤量相较于上半年会有所增加,同比降幅也将进一步缩窄。
◆ 9月,内蒙古超产核查政策对煤炭供应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叠加大秦线秋季检修,以及北方冬储煤采购需求小幅释放、化工等非电行业需求向好、节前补库等需求端支撑因素,市场活跃度迅速回暖。北方港煤炭价格自9月12日起震荡上行,并快速突破每吨700元关口。不过随着价格的持续上涨,下游采购逐渐冷清,港口动力煤市场情绪逐渐降温。阶段性抢购结束后,市场将逐渐转稳,煤炭市场价格短期或适度回调,延续震荡调整格局。但因港口煤炭市场价格倒挂情况依然突出,在成本支撑下,大幅下行的可能性亦不大。
煤炭供给:主产地产量持续收缩,煤炭进口量创年内新高
◆ 8月全国原煤产量3.9亿吨,降幅有所收窄
8月份,原煤生产降幅收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9亿吨,同比下降3.2%,连续2个月转负,降幅比7月份收窄0.6个百分点;日均产量1260万吨,月度环比增长31万吨/天。1—8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31.7亿吨,同比增长2.8%,累计同比增速较1—7月降低1个百分点。
图1 2021—2025年月度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
图2 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月度走势
7月国家能源局下发煤炭“查超产”通知后,原煤产量趋势出现显著拐头迹象,供给持续收缩。虽然进入8月主产区降雨影响减弱,煤矿复产进度加快,但安监环保政策常态化,内蒙古等地露天矿受降雨及生产核查影响,供应恢复缓慢;主产区“276工作日”制度常态化以及山西煤矿复产不及预期等因素导致供给持续收缩;总体来看,供应端仍处于紧平衡状态,8月产能利用率虽环比上升1.63个百分点,但同比仍低于往年水平。
从分省数据来看,山西省原煤产量10770.8万吨,同比下降6。7%,降幅较7月扩大1.4个百分点;内蒙古原煤产量为10334.3万吨,同比增长0.3%,较7月回升4.5个百分点;陕西原煤产量6606.3万吨,同比增长1.1%,增幅较7月收窄0.1百分点,新疆原煤产量4220.0万吨,同比下降10.5%,相比6月21.9%的增长大幅减量。贵州原煤产量1216.3万吨,同比转为负增长,同比下降3.7%。
另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统计,我国排名前10家企业原煤产量合计为15.82亿吨,同比增加0.33亿吨,占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的49.68%。其中华能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三家公司产量同比下降,其他7家煤企产量均同比增加,涨幅最大的是山西焦煤9.3%和潞安化工10.76%。
进入9月,受前期降雨影响及完成生产任务停产的煤矿逐步复产。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信息,其重点监测企业煤炭日均产量、销量均有所回升,但由于安全监管趋严等因素,煤炭供应恢复有限。9月上旬,中国煤炭运销协会重点监测煤炭企业产量完成5800万吨,同比减少30万吨,下降0.5%;日均产量580万吨,日均环比8月下旬增加70万吨,增长13.8%,日均同比减少3万吨,下降0.5%。
当前,政策因素已成为煤炭行业供给端最关键的收缩驱动力。7月下旬国家能源局发文查煤炭行业“超产”问题后,政策逐渐发酵。8、9月,陕西省发布《关于优化煤炭生产供给促进煤炭市场平稳运行的通知》,山西省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抓落实工作机制》,内蒙古自治区发布《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关于全区生产煤矿生产能力核查情况的通报》,各地政策持续落地。内蒙古超产核查导致单月产量超产能10%的煤矿停产整改,叠加主产区“276工作日”制度常态化,煤炭产量同比收缩。“反内卷”政策催化叠加安监强化,煤矿超产情况减少,后续供给边际收紧预期仍强。
后续,若相关政策得到严格执行,原本依靠超产来维持利润的煤矿将难以继续违规生产,而合规生产的煤矿在短期内又难以大幅提升产量。迎峰度冬期间,国内煤炭生产存在同比明显下降的可能性,因此产量的阶段性波动以及政策执行的持续性,应引起关注。若产量下降幅度过大,可能会导致阶段性煤炭市场供应紧张,或再度造成煤炭价格大幅波动。
◆ 进口煤价格优势再现,煤炭进口量有所修复
8月全国高温延续,电厂刚需补库持续释放;同时,进口煤价格优势再次凸显,电厂对进口煤的招标采购积极性较高,促使全国煤炭进口情况继续改善。全国煤炭进口量在7月份环比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环比增量的走势,并创下年内新高。当月全国进口煤炭4273.7万吨,环比7月3560.9万吨增长20%。同比去年4584.4万吨减少310万吨,下降6.7%,虽仍处于下跌态势,但降幅明显收窄。8月份煤炭进口额为28.07亿美元,同比下降35.7%。其中,8月我国进口动力煤3257.5万吨,自今年3月份以来再上3000万吨,连续第二个月环比增长,创今年以来新高,较上年同期的3514.4万吨下降7.31%,较前一月的2598.6万吨增长25.35%。1—8月份,全国共进口煤炭29993.7万吨,同比下降12.2%,累计进口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图3 2021—2025年煤炭月度进口量
作为传统的煤炭消费旺季,夏季高温天气对亚太地区电煤日耗形成刚性支撑,历年来我国的煤炭进口高峰期也多出现在8月以及11月。此外,我国进口煤炭量与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内外贸煤价差密切相关。
7月以来,随着进口印尼煤相较于内贸煤的价格优势逐渐凸显,价格优势的变化直接反映在到货量上,7月印尼煤到货量开始增加,而8月进口数据更是明显回升。这充分表明,在市场机制中,价格因素对煤炭进口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一旦进口煤的价格优势得以体现,其进口量便会相应回升。
此外,进口煤长协在四季度可能会集中履约。综合考虑,预计下半年我国进口煤量相较于上半年会有所增加,同比降幅也将进一步缩窄。这意味着进口煤在下半年将对国内煤炭供应形成一定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煤炭供应的压力,稳定市场供应格局。
9月18日,印尼能源与矿产资源部通过矿产与煤炭总局发布编号1533/MB.07/DJB.T/2025的函件,对190家未缴纳复垦保证金的矿业公司实施行政处罚,责令其暂时停产。停产期限最长为60天,若企业能提交复垦计划文件并获批,然后缴纳2025年前的复垦保证金,处罚可被解除。同时,矿产与煤炭总局相关负责人强调,若企业在规定时间内仍未履行义务,其采矿许可证可能被永久撤销。这一政策或将加大印尼煤炭保供稳价力度。据市场信息,截至今年8月,印尼煤炭产量已超过5.09亿吨,占全年目标的68.81%,如果四季度延续此表现,今年全年的煤炭生产目标可以实现。
另据路透社(REUTERS)消息,印度、中国海运动力煤进口回升,助力国际市场煤炭价格恢复。大宗商品价格分析评估机构阿格斯(ARGUS)评估的印尼热值为4200大卡的煤炭价格,在截至9月12日的一周升至每吨42.62美元,较截至7月4日那一周触及的4年低点每吨40.45美元上涨了5.3%。同一周,澳大利亚热值为5500大卡的煤炭售价为每吨69.60美元,较截至6月6日那一周也是4年来周价格低点的每吨65.72美元上涨了5.9%。不过随着近期燃煤发电量增长减弱,价格提振可能难以持续。
据市场信息,9月23日国内进口3800大卡印尼煤到岸价约为430.5元/吨,而同热值内贸煤自北港运至华南到岸价约494元/吨,澳煤5500大卡到岸价约为705.5元/吨,而同热值内贸煤自北港运至华南到岸价约742.5元/吨。根据当前价差来看,进口煤价格优势依旧显著。9月26日,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进口指数)7000大卡到岸价报收于825元/吨,环比涨幅13元/吨。当前沿海地区降雨天气增多,终端日耗回落,实际采购意愿较低,预计短期内进口煤价或将延续震荡偏强态势。
图4 2024—2025年CECI进口煤(规格品:7000大卡)采购价格指数
煤炭消费:节前补库叠加非电用煤需求释放,环渤海港口持续去库
◆ 8月全社会用电量再破万亿千瓦时,规模以上工业电力生产平稳增长
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154亿千瓦时,再破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环比略有回落。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第二产业用电量59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第三产业用电量20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9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1—8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87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64193亿千瓦时。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0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第二产业用电量433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第三产业用电量132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10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
图5 2025年8月全社会用电量及构成
7至8月全社会用电量高企,与夏季高温天气直接相关。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今夏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此外,在“两新”“两重”促消费以及稳工业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拉动下,宏观经济保持回暖态势,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8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为今年各月以来最高,其中,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原材料行业用电量复苏势头明显,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2%,比7月提高3.7个百分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体现出极强的发展韧性,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约4.6个百分点。
根据中电联发布的2025年8月全国电力消费系列指数(CNECI),8月,全国全行业用电指数为141.1,全行业用电量比2020年基期(以2020年基期为100)增长了41.1%,年均增长7.1%,同比增长5.6%,增速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8月,农林牧渔业用电指数为173.0,同比增长9.7%。制造业用电指数为136.4,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月提高2.4个百分点。8月,服务业用电指数为164.1,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上月回落3.5个百分点。
8月规模以上工业电力生产平稳增长。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93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日均发电首次突破300亿千瓦时,达302.0亿千瓦时;扣除天数原因,日均发电量同比增长1.9%。分品种看,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风电增速加快,水电降幅扩大,火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增速放缓。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火电同比增长1.7%,增速比7月份放缓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水电下降10.1%,降幅比7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核电增长5.9%,增速比7月份放缓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风电增长20.2%,增速比7月份加快1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15.9%,增速比7月份放缓12.8个百分点。
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641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水力累计发电量8387.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5%,降幅较1—7月累计值扩大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火力累计发电量41753.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5%,降幅较前7月缩小0.5个百分点,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累计值)的65.04%;规模以上工业核能累计发电量321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增幅较前7月收缩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风力累计发电量696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增幅较前7月扩大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太阳能(光伏)累计发电量3866.9亿千瓦时,同比大幅增长23.4%,增幅较前7月扩大0.7个百分点,占全国规上工业发电量(累计值)的6.02%。
今年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构建,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提升,新能源全面入市后,各类电源统一竞争。新能源发电的边际成本相对较低,且受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在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新能源企业为了争取发电空间,往往会选择以低价甚至负价申报。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然保障了新能源的消纳,但也加剧了市场价格的下行压力,促使电价进一步下行。
一直以来,燃料成本是火电企业报价的核心决定因素。但随着新能源在电力市场中的份额逐渐扩大,其对电价产生了显著影响。面对新的竞争环境,煤电企业不仅要考虑燃料成本,还要考虑自身与新能源发电在电力市场中的动态博弈。新能源发电大量上网,火电出力被挤压,利用小时数下降,虽然煤炭价格的平稳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但是发电小时数的减少和电价的下降,均会直接侵蚀火电企业利润。
10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将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完善价格机制”,推动新能源发电在产地就近消纳。这意味着园区、企业等电力用户将更多地使用自己或附近新能源发的电,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这一政策的落地推进或将对煤电乃至煤炭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 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待巩固,非电行业化工耗煤表现强劲
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4%、50.3%和50.5%,分别比上月上升0.1、0.2和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回落速度放缓,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仍高于临界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从分项指标看,生产指数为50.8%,环比回升0.3%;新订单指数为49.5%,环比回升0.1%;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2%,环比微升0.1%。新订单指数同生产指数差值为-1.3%,环比下降0.2%,反映出当前内外需继续呈现收缩态势,且国内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待巩固。新出口订单微升表明随着中美关税暂停期延至11月,双方关税税率继续提升的预期下降,出口大幅收缩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市场主体对需求的乐观情绪较7月有边际好转。
8月,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边际效用持续递减、关税影响逐渐显现、“反内卷”等内外压力共振下,经济动能走弱。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从7月的3.7%进一步下滑至3.4%,其中家电、家具零售增速均继续下滑,而伴随着9月起基数的显著上升,后续其零售增速或进一步减慢。8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再显著下滑1.1个百分点至0.5%,其中房地产行业大部分数据8月继续走弱,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速下滑1.2个百分点至2.0%;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1.1个百分点至5.1%。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速则走弱0.5个百分点至5.2%。整体来看,内外需走弱的影响下,后续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压力加大。下阶段,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宏观政策调节,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深化改革开放,做强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8月受极端天气影响,钢铁行业淡季特征有所显现,不过指数水平仅略低于50%理论临界点,显示钢铁行业整体处于弱势稳定态势。当月钢铁行业PMI为49.8%,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降至收缩区间。分项指数显示,受极端天气影响,钢铁供需两端偏弱运行,产品库存有所累积,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钢材价格震荡回落,钢厂对后市预期保持乐观。当月,高温多雨极端天气影响户外施工活动,加之政策提振效果边际有所减弱,国内钢铁需求温和收缩,钢铁行业新订单指数为49.7%,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再度下降至收缩区间。随着需求偏弱运行,钢厂生产也相应放缓,8月生产指数环比下降3.9个百分点至48.0%,再度降至收缩区间。9月为钢铁市场传统旺季,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预计,钢铁需求端或将温和上升;尽管考虑当前利润空间逐步被压缩加之上旬高炉检修,钢厂生产或将有所受制,但随着需求回升钢厂生产预计也将同步增长,呈现小幅回升态势。
8月份,随着雨水和高温天气影响逐步消退,全国水泥市场需求呈现边际改善,但整体依旧低迷,下游施工活跃度仍偏低,市场需求未见明显改善,水泥产量同比降幅持续走阔。当月,全国水泥产量14802万吨,同比下降6.2%,环比增长1.7%,单月产量为2009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1—8月全国水泥产量为11.05亿吨,同比下降4.8%,降幅较前值扩大0.3个百分点。结合数字水泥网监测的反映市场实际需求指标——水泥出货率情况来看,8月份全国水泥平均出货率环比小幅回升1.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显示需求有所恢复,但仍然弱势运行。9月,房地产新开工整体偏弱,但随着高温、多雨等气候性因素影响减弱,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下游相关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升,建材生产比7、8月份加快。9月建筑材料工业景气指数为105.6点,高于临界点,处于景气区间,比8月份回升4.4点,比上年同月高0.2点,建材行业运行延续恢复态势。
当前,我国尿素市场呈现供应充足且库存高企的态势,需求端未见明显的利好因素。尽管出口有所恢复,但在时间和总量方面均受到限制。基于此,尿素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难以改变,价格仍将弱势运行。煤制尿素企业随着前期检修装置陆续恢复,日产增加为主,整体供应量高位波动。据了解,截至9月19日,全国煤制尿素日产15.04万吨,环比增加0.43万吨,同比增加0.12万吨。甲醇市场表现偏强,产区上游整体库存压力不大,且金九预期背景下,中下游刚需逢低买盘跟进氛围偏好,主力企业竞拍多溢价成交。据Mysteel化工数据,截至9月12日,国内甲醇市场开工96.93%,较上周降0.94%,区域内部分装置延续停车状态,市场整体供应维持稳定。
煤炭市场价格:供需博弈,煤炭价格震荡
8月受降雨、安检等因素影响,煤炭主产地煤矿产量减少,发运成本倒挂导致贸易商发运不积极,环渤海港口调入量持续偏低,而下游电厂日耗提升,调出量增加,港口库存不断去化,整体呈下降态势。8月31日环渤海港口库存合计2261万吨,较7月底下降223万吨。9月,电力企业国庆节前备库需求叠加为大秦线秋检提前备货,且化工、建材等行业进入传统旺季,尤其煤化工耗煤表现强劲,带动阶段性采购需求增多,港口库存持续去化。环渤海港口煤炭库存持续在2300万吨左右,其中可交易市场煤资源不足400万吨。截至9月19日,Mysteel调研全国55个港口样本,动力煤库存为5977.4万吨,周环比下降25万吨。
8月大秦铁路运量呈现回升趋势,当月完成货物运输量3230万吨,同比增长3.0%,日均运量104.19万吨;1—8月,大秦线累计完成货物运输量25282万吨,同比减少0.63%。大秦线秋季检修初步定于10月7日开始,持续20天,检修期间日均运量将降至100万吨。虽然随着环渤海各港口运能的提高及进口煤的补充,近年来大秦线检修影响渐小,但随着检修开始大秦线运量仍会受到一定影响,秦皇岛港口煤炭库存或将有所减少,特别是港口优质、可流通的市场煤资源可能更为紧张。
图8 2021—2025年北方九港合计库存
8月,我国煤炭生产受降雨及政策端“反内卷”“反超产”持续发力影响,供应整体偏弱,同时连续大面积高温,季节性需求韧性释放,煤炭价格快速上行。8月下旬供需关系逐渐宽松,煤价逐步企稳走跌,并延续至9月上旬。
9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印发《关于全区生产煤矿生产能力核查情况的通报》,通报了全区93家超产能生产的煤矿,并对鄂尔多斯市2025年1—6月单月原煤产量超公告产能10%的15家煤矿责令停产整改。
超产核查政策对煤炭供应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坑口价格上涨,大型煤企连续上调外购价格,贸易商发运倒挂严重,港口库存调入恢复缓慢,低硫优质煤种较少,叠加大秦线秋季检修,以及北方冬储煤采购需求小幅释放、化工等非电行业需求向好、节前补库等需求端支撑因素,市场活跃度迅速回暖。北方港煤炭价格自9月12日起震荡上行,并快速突破每吨700元关口,9月23日,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曹妃甸指数)5500大卡、5000大卡、4500大卡分别报收于707元/吨、617元/吨、546元/吨,较9月11日分别累计上涨27元/吨、29元/吨、27元/吨。
图9 2024—2025年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曹妃甸指数)
不过随着价格的持续上涨,下游采购逐渐冷清,港口动力煤市场情绪逐渐降温,煤价涨势暂告一段落,煤炭价格滞涨并出现回落迹象。
首先,双节临近,市场逐渐进入假期模式。节前阶段性补库逐渐进入尾声,下游对高价接受程度有限,观望渐起,报还盘差距拉大,成交进一步减少,市场情绪明显降温。
其次,秋意渐浓,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回落,北方地区多地最高气温降至20~25摄氏度区间,南方地区受台风“米娜”登陆及华西、华南强降雨影响,电厂发电量和耗煤量环比继续回落。根据中电联电力行业燃料统计数据,9月12日至9月18日当周纳入其统计的燃煤发电企业日均发电量周环比减少2.6%,日均耗煤量环比减少2.1%,同比减少10.5%。电厂库存量环比上涨,截至9月18日电厂存煤11932万吨,较9月11日增长94万吨;电厂库存可用天数23.3天,较9月11日增长0.9天。而随着近期水电出力增加,对火电的替代效应持续凸显,进一步抑制了火电耗煤需求。且在后续气温继续回落预期下,电厂依托稳定的长协煤供应与充足的进口煤补充,基本覆盖日常发电用煤需求,市场煤采购积极性下降。
当前北方港到港船舶较少,加之进口煤价格优势,部分终端用户转向采购长协煤和进口煤,一定程度上制约内贸市场价格上涨。展望后市,阶段性抢购结束后,市场将逐渐转稳,煤炭市场价格短期或适度回调,延续震荡调整格局。但因港口煤炭市场价格倒挂情况依然突出,在成本支撑下,大幅下行的可能性亦不大。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nobu.com/nnobu/3346.html发布于 2025-09-30 13:01:0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