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普利特:百亿元锂电项目终止背后的“新”布局

访客 2025-07-30 14:26:09 18918
普利特:百亿元锂电项目终止背后的“新”布局摘要: 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利特”)近日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江苏海四达电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四达...

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利特”)近日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江苏海四达电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四达”)与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浏阳经开区”)于2025年6月签订《招商项目合作合同终止合同》。

业内人士认为,终止上述项目是普利特在新能源行业环境巨变下的战略转向,但整体看,普利特“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模式并未完全改变,与此同时,其正大力布局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领域,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百亿锂电项目终止

2022年,普利特收购海四达,形成“新材料+新能源”双轮驱动的经营模式。海四达成立于1994年,是国内最早的二次电池研发与生产企业,覆盖关键材料、电芯、BMS和系统集成等技术,目前拥有圆柱电池年产能2.83GWh,方形电池年产能12.49GWh,合计年产能15.32GWh。

海四达与浏阳经开区于2023年6月签订《招商项目合作合同》,计划在湖南浏阳投资建设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102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约30亿元建设12GWh方型电池项目;二期投资约30亿元建设6GWh圆柱电池项目;三期投资约42亿元建设12GWh方型电池项目。截至公告日,该项目未开展实质性建设。

普利特表示,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锂电池行业竞争加剧等多种原因。经综合分析,同意终止在湖南浏阳投资建设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的投资。

由于近年来电池制造产能集中释放,市场供过于求,电池产品价格随之大幅下滑。值得注意的是,招商证券的研报指出,钠离子电池成本从2023年的0.8元/Wh快速降至约0.45元/Wh,逐渐向磷酸铁锂接近,理论上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

这一行业趋势也在普利特的年报数据中有所体现。数据显示,2024年,普利特营业收入为83.14亿元,较上年的87.09亿元减少4.54%。其中新能源电池业务营收为19.86亿元,同比下降2.64%,毛利率则从2023年的18.24%大幅降至2.69%。

普利特称,公司新能源业务板块受行业周期影响,下游需求增速放缓,新能源电芯市场竞争激烈,锂电池产品的行业市场价格整体呈现大幅下滑趋势,使得新能源业务板块的产品单位价格下降,单位盈利减少。

业内人士认为,普利特终止上述锂电项目属于及时止损,规避了在产能过剩、价格下行周期中盲目扩产可能带来的更大经营风险。

■■新能源业务好转

虽然普利特终止上述锂电项目,但事实上仍未放弃新能源电池板块。除钠离子电池外,普利特还押注了固态电池。

“本次项目投资终止不会对公司现有的生产经营和业绩情况产生不利影响,也不会影响公司新能源业务的发展。”普利特在公告中强调,公司目前各方面经营情况良好,未来将继续聚焦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战略发展,同时钠离子电池和半固态电池均与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陆续有订单交付落地。未来将力争成为钠离子电池和半固态电池的行业领先企业。

7月2日,普利特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进一步表示,公司正在规划全固态电池的中试生产线用于未来的产品交付,也开始布局固态钠离子电池开发工作,为未来在大规模储能系统、备用电源、特定工业与消费电子领域等相关产业的应用做充足准备。

今年以来,普利特经营情况已有所回升,其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预计为20000万元—24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88%—66.65%。对于净利润增长的原因,普利特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加大改性业务市场的开拓,推动公司改性材料业务继续增长。在汽车领域,新增产能释放下,推动业务稳定增长;在非汽车领域,受益于新客户的突破和新市场的开拓,业务增长迅速。同时,新能源业务经营情况持续好转,同时钠离子电池和半固态电池产品出货增加,对公司半年度业绩起到积极作用。

■■紧盯新兴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宣布终止上述锂电项目的同日,普利特公告,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广东普利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并投资建设普利特塑料改性材料华南总部及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项目年产能预计40万吨。项目分为两期,其中一期产品可用于汽车线改性塑料,二期产品可用于低空经济产业链、人形机器人等产线。

普利特此前称,公司改性材料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航空航天、二轮车、动力和储能系统、低空飞行、机器人等领域。

从行业前景看,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作为新兴赛道,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风口期。业内人士认为,与新能源电池行业相比,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领域目前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市场集中度较低,普利特适时调整项目投资方向,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同时,这一战略调整也有助于降低企业对单一行业的依赖,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

《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全球占比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全球占比约50%。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