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气市场研报(2025年7月)——聚焦炼油产业转型发展

油气市场研报(2025年7月)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杨永明)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01焦点月评
聚焦炼油产业转型发展
02市场供需
“欧佩克+”8月将大幅增产
年内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或创新低
明年全球LNG供应将大幅增长
6月国内原油、天然气生产平稳增长
前6个月我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加1.4%,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减少7.8%
国内成品油价格年内第六次上调
03行业资讯
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
天然气储运能力不断提升
湖南天然气省级管网正式并入国家管网体系
04企业动态
中国石油布局可控核聚变
“三桶油”加速推进与哈能源合作
焦点月评
聚焦炼油产业转型发展
7月14日,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120万吨/年乙烯装置实现高标准中交,标志着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全面建成,进入联动试车阶段。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是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重大项目,也是中国石油“十四五”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305亿元,占地4400多亩,包括新建120万吨/年乙烯裂解等14套化工装置、200万吨/年柴油吸附脱芳等2套炼油装置,以及配套的公用工程、储运和辅助生产设施。项目计划2025年10月18日投料开工。投产后,将有力推动广西石化从“燃料型”炼厂向“化工产品及有机材料型”企业转型,推进中国石油炼化业务高质量发展,填补区域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空白,满足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市场需求,助力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万亿级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广西石化的进阶之路其实是整个炼油行业的缩影。近年来,随着能源转型加速、市场需求变化,炼油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方面,受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新能源替代加速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成品油消费进入下降通道。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成品油2024年消费不及预期,市场出现转折。2024年我国成品油消费为3.90亿吨,同比下降2.4%。预计2025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进一步下滑至3.82亿吨,同比下降1.9%;成品油产量4.22亿吨,全年成品油产需差高达4000万吨,相比2024年扩大12%。成品油消费出现拐点对炼化企业的影响已经显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炼厂的平均开工率为74.9%,同比下降了4.0个百分点。其中,主营炼厂(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以及中国中化四大石油央企)的开工率为85.2%,同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其他地方炼厂的开工率为56.8%,同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全行业的炼油毛利润也降至70元/吨,而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为290元/吨和360元/吨。
另一方面, 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国内投资建设炼厂的劲头仍在延续。2025年,多套大型常减压装置计划投产,推动产能进一步扩张。截至5月份,2025年新投产项目:裕龙石化一期第二套10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目前裕龙石化原油加工总能力2000万吨/年。2025年计划投产尚未完成的项目:中石化镇海炼化二期11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投产后镇海炼化原油加工能力跃升至3800万吨/年;中海油宁波大榭石化五期项目600万吨/年装置,投产后宁波大榭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1400万吨/年。“十五五”期间还将有两三个千亿吨级大型炼化项目上线。例如,由沙特阿美、北方工业集团等投资参股的华锦阿美炼化项目预计在今年机械竣工,项目总投资837亿元;总投资711亿元的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预计将在2028年左右完成建设。
产能过剩叠加消费低迷,凸显出结构性矛盾,为炼油行业发展蒙上阴影。在此形势下,过去依靠规模扩张、资源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炼化企业尤其是燃料型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这些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炼油业务,而是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炼化一体化模式,扎实做好减油增化、减油增特等工作,向高效益、高质量目标迈进。
从中长期的角度看炼油产业发展趋势,一方面是统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能质量效率,大力推进基地产能建设、区域协同发展,以集约化、规模化、集中化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用科技创新支撑转型发展,做好低成本“油转化”“油转特”技术研发,稳步推进可持续燃料产业发展,加快节能降耗革新性技术研发,突破高端材料、关键设备和核心部件技术瓶颈。从规模扩张转向格局重塑,这一转变不仅关乎炼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将重塑整个炼油行业的未来格局。
市场供需
“欧佩克+”8月将大幅增产
“欧佩克+”将在8月大幅增产石油,加速撤回2023年的自愿减产措施,以期在夏季需求高峰期抢占市场份额。在7月5日的线上会议上,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8个核心成员国同意向全球市场每日额外供应54.8万桶石油,超过了此前41.1万桶/日的预期增幅。此举将使“欧佩克+”完全放弃此前每日220万桶的减产额度,比原计划提前了近一年。然而,6月份哈萨克斯坦的原油产量激增7.5%,达到188万桶/日,远超其在“欧佩克+”150万桶/日的官方配额。尽管哈萨克斯坦多次承诺遵守“欧佩克+”的规定,但该国当局承认,无法强制由外资主导的油田扩建项目减产。与此同时,油价仍面临压力。分析认为,由于中国需求降温以及非欧佩克国家增产,2025年上半年全球库存日均增加100万桶。“欧佩克+”寄希望于强劲的夏季需求能消化新增供应。但随着哈萨克斯坦自由增产、沙特一心求量,该组织的凝聚力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
年内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或创新低
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的7月份国际石油市场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平均石油需求增长仅为约70万桶/日,将创下2009年以来最低增幅。全球石油需求增量在今年一季度曾达到平均110万桶/日,但二季度显著放缓至平均55万桶/日,新兴市场石油消费表现尤为疲软。报告同时预计,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幅度为72万桶/日,总需求量有望达到1.044亿桶/日。今年6月份全球炼油厂原油加工量环比增长了170万桶/日,预计7月份至8月份,受北半球夏季石油消费需求增加的季节性因素影响,全球原油加工量将再增加200万桶/日,达到8540万桶/日的峰值。同期全球发电用原油消费量也将增至约90万桶/日,进一步收紧市场供需。预计2025年和2026年全球原油加工量将分别增加50万桶/日和46万桶/日,年均水平将分别达到8330万桶/日和8380万桶/日。
明年全球LNG供应将大幅增长
国际能源署在其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天然气市场报告中表示,2026年全球LNG供应将出现2019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国际能源署指出,就2025年全年而言,预计全球LNG供应量将增长5.5%(即300亿立方米),主要得益于北美大型新建LNG项目的投产。其中包括普拉克明LNG项目、科珀斯克里斯蒂三期扩建项目以及加拿大LNG项目。LNG供应的增长将部分被俄罗斯输往欧洲的管道天然气减少所抵消。这一预测假设今年剩余时间内俄罗斯不会通过乌克兰输送管道天然气,与2024年相比,这将使2025年俄罗斯输往欧盟的管道天然气供应减少约130亿立方米。2026年,全球LNG供应增长预计将加速至7%(即400亿立方米),为2019年以来的最大增幅。这一增长主要由美国、加拿大以及卡塔尔的北部气田东扩项目推动,这些项目预计于2026年年中开始运营。由于更广泛的制裁环境,俄罗斯的北极LNG 2号项目在当前预测中未被视为稳定的LNG供应来源。
6月国内原油、天然气生产平稳增长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6月份能源生产情况。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原油、天然气平稳增长。
原油生产稳定增长。6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820万吨,同比增长1.4%,增速比5月份放缓0.4个百分点;日均产量60.7万吨。1—6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0848万吨,同比增长1.3%。原油加工由降转增。6月份,规上工业加工原油6224万吨,同比增长8.5%,5月份为下降1.8%;日均加工207.5万吨。1—6月份,规上工业加工原油36161万吨,同比增长1.6%。
天然气生产稳定增长。6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21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6%,增速比5月份放缓4.5个百分点;日均产量7.1亿立方米。1—6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130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8%。
前6个月我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加1.4%,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减少7.8%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我国进口原油2.79亿吨,同比增加1.4%;进口天然气5955.0万吨,同比减少7.8%。
2025年6月,我国进口原油4988.8万吨,同比增加7.4%。金联创监测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进口原油单价为3491.6元/吨,环比下跌2.4%,同比下跌19.2%。当月,国际原油价格冲高回落,以色列13日对伊朗核设施及其他军事目标发动空袭后,引发了对中东地区冲突扩大的担忧,美国随后也加入以色列攻击伊朗核设施的行动,从而引发了供应担忧令油价从低位回升。此后,“欧佩克+”8月份再次增产的预期开始升温,从而打压油价。
2025年6月,我国进口天然气1055万吨,同比增加1.8%。管道气方面,6月,进口管道气524万吨,同比增加44万吨,同比增长9.1%;均价1.85元/立方米,同比下降7.6%,环比增长持平。1—6月,进口管道气2944万吨,同比增加278万吨,同比增长10.5%;均价1.91元/立方米,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6%。LNG方面,6月,进口LNG 531万吨,同比减少31万吨,同比下降4.5%;均价2.77元/立方米,同比下降3.1%,环比增长3.4%。1—6月,进口LNG 3011万吨,同比减少789万吨,同比下降20.6%;均价2.81元/立方米,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6%。
国内成品油价格年内第六次上调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5年7月15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下调130元和125元。折合升价,92号汽油每升下调0.10元,95号汽油每升下调0.11元,0号柴油每升下调0.11元。随着下调落实,私家车主和物流企业用油成本减少。以油箱容量50升的普通私家车计算,这次调价后,车主们加满一箱油将节省5元;按市区百公里耗油7至8升的车型,平均每行驶一百公里费用减少0.7元左右。而对满载50吨的大型物流运输车辆而言平均每行驶一百公里,燃油费用减少4.4元左右。本轮是2025年国内成品油第十四次调价,也是2025年第六次下调。本次调价过后,2025年成品油调价呈现“六涨六跌两搁浅”的格局。涨跌相抵后,年内汽、柴油价格整体分别较年初下调225元/吨、215元/吨。
调价周期内(7月1日—7月14日),国际油价震荡运行,平均水平低于上轮调价周期。受供应过剩担忧加剧、地缘风险演变、国际经贸变化等因素交织影响,国际油价震荡运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运行区间为每桶67美元至每桶71美元。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计划对俄罗斯实施更严厉制裁,对俄油供应构成持续威胁。同时,胡塞武装扩大红海航运袭击范围,加沙停火谈判停滞,中东地缘局势不确定性加剧。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威胁对巴西部分商品加征高关税,加剧了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经济增长前景蒙阴。同时,石油供应过剩预期加剧。国际能源署7月预估,今年全球石油供应量增加210万桶/日,较前期预估上调30万桶/日,供应增速是需求增速的3倍。
下一次调价窗口将在2025年7月29日24时开启,展望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认为,一方面,北半球夏季出行高峰使用油需求保持高位,另一方面,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8月日均增产54.8万桶。同时,美国关税谈判、对俄制裁及中东停火协议走向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预计短期国际油价将维持高波动。
行业资讯
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
南海深层获首个变质岩潜山勘探重大突破。7月16日,中国海油宣布,位于南海北部湾海域的涠洲10-5南油气田探井WZ10-5S-2d钻遇油气层211米,完钻井深约3362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400桶,日产天然气16.5万立方英尺,实现了中国海域首个变质砂岩、板岩潜山勘探的重大突破。中国海油近年来持续加大潜山、深层等复杂勘探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在北部湾盆地先后获得了古生界花岗岩和元古界变质砂岩、板岩潜山勘探的重大突破,展现了潜山领域广阔的勘探前景,推动老油区二次勘探进程,也正式拉开了北部湾盆地潜山规模勘探序幕。
渤海又一亿吨级油田顺利投产。7月22日,中国海油宣布,位于我国渤海的亿吨级油田——垦利10-2油田群开发项目(一期)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海上最大规模浅层岩性油田正式进入生产阶段。垦利10-2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区域平均水深约20米,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是渤海湾盆地凹陷带浅层发现的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据了解,该油田分为一期、二期两个开发项目,此次投产的一期开发项目计划投产开发井79口,预计高峰日产油气当量约3000吨。
湖北页岩气勘探获重大发现。7月18日,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湖北省在利川—忠路地区二叠系地层探获页岩气,初步预估新增页岩气资源量近5000亿立方米,经济价值超万亿元。此前湖北省在恩施—建始—巴东南地区勘探的页岩气属于中浅层,埋深距离地表约500至2000米。此次利川探获的页岩气层约2400米深,首次成功将湖北省页岩气勘探深度提升至中深层(2000—3500米),大幅拓展了全省页岩气资源战略空间。我国一直在四川、湖北等地持续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地方也给予大力支持。经过不断自主创新,我国页岩气开采技术逐步提高,目前已居世界前列,部分技术甚至全球领先。
天然气储运能力不断提升
国内单罐容量最大LNG储罐开工建设。近日,中国海油湄洲湾“绿能港”(福建LNG)接收站7#储罐及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在莆田秀屿港正式开工。7#储罐及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在福建LNG接收站内新建,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设计容量为27万立方米,是目前国内单罐容量最大的地面全容式液化天然气储罐。福建LNG接收站目前已建成6座16万立方米的LNG储罐、372千米的长输天然气管线。自2008年投产以来,累计为福建省及周边地区供应天然气超690亿立方米,推动了天然气在各行业的规模化使用,改善和优化了福建省能源结构。7#储罐建成投产后,福建LNG接收站的储备能力可提升约30%,将进一步增强中国海油在福建省的天然气区域调峰、应急储备和保供能力。
国内最大地下储气库群再扩容。7月15日,从中国石化获悉,我国最大的地下储气库群——中原储气库群再度扩容,规模增加到7座,新增库容7.08亿立方米,为京津冀在内的华北地区及黄河流域季节调峰、应急供气提供保障。新投产的白庙浅层储气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随着调度指令的下达,来自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增压后存入3000米深的地下气藏。数据显示,白庙浅层储气库设计库容量7.08亿立方米,工作气量3.43亿立方米,日注气规模240万立方米,日采气规模500万立方米,在用气高峰期可满足500万户家庭的日用气需求。中原储气库群由7座储气库组成,不仅是国内最大的储气库群,也是储气类型最多的储气库群。据悉,“十五五”期间,中原油田还将建设多座储气库,预计中原储气库群库容规模可达196.85亿立方米。
“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输送天然气突破1000亿立方米。7月10日,据国家管网集团消息,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作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建成的重要能源基础设施和“四大能源通道”东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上海,途经9个省(区、市),自2019年北段投产、2024年全线贯通以来,日均输气量超1.1亿立方米,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可满足1.3亿户城市家庭全年用气需求,惠及沿线4亿多人口,有效保障了东三省、京津冀、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气稳定供应。
湖南天然气省级管网正式并入国家管网体系
6月30日,湖南省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管理权移交仪式在长沙举行。从7月1日零时起,湖南省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管理权移交至国家管网集团,标志着湖南省级管网正式融入国家管网,成为继广东、浙江、海南、湖北等省份之后第七个完成融合的省级管网,全面开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运营、统一价格的全新阶段。这标志着我国油气体制改革在省级管网整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天然气“一张网”格局进一步完善。
湖南省级管网融入国家管网后,将全力推进“气化湖南”工程,加速遵义—吉安天然气干线管道建设,持续扩大湘西、湘南天然气管道覆盖范围,构建省际干支线相互支撑、省内管道辐射四方的天然气管网新格局。湖南将逐步实现全省天然气管网“一个主体、一张网、一个价”,进一步加强省际、省内输气管道连接,灵活调配气源,提升天然气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形成普惠均衡的天然气供应服务体系。
企业动态
中国石油布局可控核聚变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公告显示,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目前为中核集团全资子公司,本次交易将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及四川聚变共同向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投资约1149157.48万元,认购后者新增注册资本1146927.00万元。根据各方出资情况,中国石油旗下昆仑资本是仅次于中核系的大股东,出资超30亿元、持股20%。今年6月底,中油资本发布公告,拟与中国石油、中国石油旗下“中石油股份”,共同增资昆仑资本,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三家合计增资32.75亿元。实际上早在2024年6月,中国石油就已投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23年5月成立,注册资本145亿元,经营范围包括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研发、核电设备成套及工程技术研发、发电技术服务、工业工程设计服务等。昆仑资本持股20%。
“三桶油”加速推进与哈能源合作
6月16日,第二届中国—中亚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在本次论坛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约60项合作协议,总金额接近250亿美元。能源领域合作成果尤为亮眼。其中,中国石油与哈方签署了奇姆肯特炼厂扩建项目框架协议等四项关键协议,将推动双方在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四项协议为关于奇姆肯特炼厂扩建项目的框架协议、关于实施阿克纠宾尿素项目的框架协议、关于深化天然气领域及支持北1区块合作协议、关于乌里赫套天然气加工协议,并列入本次论坛成果清单。中国石化的国勘公司则在论坛期间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签署Berezovsky区块联合作业协议和投资协议,双方将以各自50%的权益共同向哈萨克斯坦国家能矿部申请2区块勘探开发矿权。与中国石化的另一个合作是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与中国石化签署的关于西哈萨克斯坦地区别列佐夫斯基项目联合活动及融资协议。中国海油则在6月24日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CNOOC Hong Kong Holding Limited与哈萨克斯坦能源部及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了Zhylyoi区块油气勘探与生产合同。Zhylyoi区块部分位于哈萨克斯坦阿特劳地区,部分位于里海哈萨克斯坦海域,面积约958平方千米。根据合同规定,该区块勘探期第一阶段为9年,CNOOC Hong Kong Holding Limited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分别拥有Zhylyoi区块50%的权益。双方将成立联合作业公司,共同担任作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