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弃风弃光翻倍,国家双管齐下破局!

中国储能网讯:
近日,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太阳能弃电率升至6.6%,风电弃电率达5.7%,较2024年同期几乎翻倍。
对于弃风弃光来说,国内东西部地区完全是冰火两重天。如上海、浙江实现零弃风弃光,而西藏的弃风率高达30.2%,弃光率33.9%。西部风光富集省份的绿色电力,正不同程度地跌破国家规定的“新能源利用率原则上不低于90%”的红线。
01
弃电现状:西部省份挣扎在红线以下
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为94.3%,光伏利用率为95.4%。虽然环比略有提高,但同比下降超过3个百分点,消纳形势严峻。
2025年上半年,全国有3个省的风电利用率低于90%,4个省的光伏利用率低于90%。西藏的风、光项目利用率仅为72%和60.2%,新疆为89.6%和82.4%,湖南为82.4%。
从上半年整体数据来看,西藏的风电利用率只有69.8%,新疆为89.9%,均远低于国家红线。湖南6月份风电利用率虽然仅有82.4%,但其上半年平均利用率为95.5%,显示省际消纳能力存在较大波动。
02
区域失衡:发电与用电的地理错配
数据显示,东部沿海地区有强大的消费能力,是典型的用电大户,能够把电用完。如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弃风弃光率普遍低于2.5%。
而西部地区则地广人稀,安装了大量的光伏、风电设施,正在白白浪费。如甘肃弃风率8.3%,弃光率10.5%;新疆弃风率10.1%,弃光率12.9%。
这种失衡源于资源与负荷中心的地理错配。西部是风光的“富矿”,却是用电的“洼地”。新疆、青海的戈壁光伏基地白天太阳大、风力大,电力发得很满,但本地根本“吃不下”。与此同时,东部城市用电高峰时,却缺绿电可用,依然得靠煤电来撑场面。
03
行业影响:企业收益受冲击,发展意愿受挫
弃电直接冲击企业收益。西部电力现货市场电价今年暴跌40%,白天绿电过剩时段,电价屡屡触底。如华电新能源上半年弃光率甚至冲到7.9%,大唐发电等企业的弃电率也在上升,新能源板块的利润跟着缩水。
上游的隆基、通威、天合光能、三一重能这些企业也出现大面积亏损。长期高弃电率会压低投资回报率,进而影响2030年风光装机目标的实现。
04
破解之道:特高压电网扩建与就地消纳并举
近年来,国家正在对症下药,以帮助绿电跨过这道大坎。主要有两个大趋势:电网扩建和就地消纳。
国家电网2025年计划投资6500亿元,重点建特高压线路。这条“电力高速”旨在将我国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生产的风电、光电,传输至东部和南部的用电负荷中心。
目前,全国已运营43条特高压线路,哈重直流(新疆哈密至重庆)是最新成员。这条线路70%是新能源电源,每年能送360亿千瓦时电到重庆,一半是风光电。
然而,特高压建设周期长,从开工到投产平均要5年。2027年前弃电率难大幅下降,意味着接下来两年,西部弃电问题还得“熬一熬”。
因此就地消纳成为另一条重要路径,西部正在大力建设数据算力中心。如奥瑞德在新疆克拉玛依参与建设克融云算智算中心,一期建成5000P算力。弘信电子在甘肃庆阳参与建设燧弘庆阳绿色智能数字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28亿元。中联数据在宁夏中宁参与建设零碳算力双中心项目,投资金额500亿元,全部建成后达500MW(20万机架)。
05
政策创新:绿电直连与西电西用
近期,云南推出“绿电直连”方案,新能源项目可以直接给单一用户供电,不用绕电网。而新疆的电解铝厂,则开始用绿电替代传统能源。
宁夏在8月7日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分解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起新增重点用能行业绿电比例实施差异化要求:电解铝、钢铁、水泥、多晶硅及数据中心等重点用能行业绿电比例分别不低于34.2%、34.2%、34.2%、34.2%、80%(已建成数据中心企业不低于65%)。
这就是“西电西用”——西部的风光电可能直接变成铝锭、钢材,再运到东部。用产品代替电力运输,实现电力价值最大化。
06
储能建设:调峰能力不可或缺
目前,特高压电网建设已经在加速推进,东部地区的数据中心正大规模向西部迁移,“东数西算”不仅消纳了西部绿电,也降低了东部企业的用电成本。
无论是西电东输、还是西电西用,都少不了强大的储能调峰。储能建设是西部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配套项目,这也有利于消化国内的电池产能。如中国西电等企业所提供的高压级联直挂式储能系统、柜式储能系统、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等储能装置,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技术支持。
有业内专家建议,应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提升消纳能力,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高精度预测,解决新能源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长远来看,确保并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相比数字指标,更应关注实际消纳水平的持续优化。
显然,随着技术进步与政策创新的双管齐下,西部绿电的消纳困局终将得到破解,而在这个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进程当中,储能行业也将迎来系统性发展机遇期。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