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旺达激进扩张,为的是行业洗牌时“保命”

中国储能网讯:
8月28日,欣旺达发布了2025半年报,此前在7月30日,这家锂电巨头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高盛、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若成功上市,其将成为国内第三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电池企业。
这一资本运作背后,彰显出欣旺达对全球资本版图拓展的野心。与此同时,其在产能扩张上的激进之举同样引发热议,当“疯狂扩产”的标签与这家企业绑定,背后实则是其在行业浪潮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战略需要。
01
从电池“配角”到综合服务商的突围
1997年的深圳正值电子产业初兴,欣旺达便在这波浪潮中悄然诞生。彼时它只是家聚焦消费类电池的小厂,业务多围绕手机、笔记本电脑锂电池展开,在分散且竞争初显的市场里,更像个默默耕耘的“配角”,并无太多光环。
但平凡起点没困住它。当时国内电池行业分散竞争、品控参差,欣旺达敏锐抓准这一痛点,将稳定品控与精细成本控制当作立足根本。为保品控,它从采购端就严把关:既与多家优质供应商合作,又对每批原材料做多轮检测;生产端则引入先进设备与流程,确保电池性能稳定。凭着这份较真,它先成国内中小型电子企业供应商,后靠稳定品质敲开国际市场,成了诺基亚、三星等品牌的合作伙伴,在消费电池领域稳稳立足。这一阶段的积累,不仅带来稳定营收利润,更埋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基因,也练出规模化生产的基本功,为后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转眼到2010年,欣旺达迎来上市。上市不仅补充了资金,更拓宽了战略视野。当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刚萌芽,其嗅到机遇后果断转型,从消费电池向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延伸。可转型从非坦途:2015年前后,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已被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抢占主导,这些企业凭先发优势在技术、产能和客户资源上有明显积累。
在此格局下,欣旺达只能从二三线车企客户切入,在技术迭代与产能爬坡中艰难追赶。为适配车企需求,它投大量资源做定制化研发;产能上也逐步扩规模、优化工艺。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后,储能行业迎来爆发,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快速发展,欣旺达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同时押注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两条赛道。在动力电池领域,它通过与雷诺、日产等国际车企深度合作,既获稳定订单,又学到国际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标准;储能电池领域则借国内政策东风,加速电芯与系统研发,推出适配不同场景的产品。
到2025年,它已形成“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的三大业务架构,25个生产基地(含在建)更是遍布国内外。从深圳小厂到全球化电池企业,欣旺达的成长史,本质就是在头部企业挤压下持续“找增量”的突围史,而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无数欣旺达人的心血。
02
多重压力下的“生存焦虑”
2022-2024年,欣旺达营收分别为521.62亿、478.62亿、560.21亿元,净利润10.68亿、10.76亿、14.74亿元。2025年上半年,从产品类别来看,其消费类电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8.90亿元,同比增长5.22%;储能系统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04亿元,同比增长68.85%;其他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4.86亿元,同比增加14.39%。然而,在这些光鲜数据的背后,“烦恼阵痛”正悄然凸显,其实际经营处境远比表面呈现的要严峻得多。
首先在市场格局上,2025年储能与动力电池市场的“马太效应”持续加剧,宁德时代以35%的全球储能电芯市占率领跑行业,比亚迪在国内储能系统市场的份额也超20%,二者凭借优势几乎垄断了高端市场与大型订单。相比之下,欣旺达储能业务营收占比仅2.9%,动力电池装车量市场份额3.03%,虽处在“第二梯队头部”,但与第一梯队的差距依旧悬殊。
更令其承压的是“两头挤压”的市场态势: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持续降价,2025年一季度储能电芯均价同比降12%,这直接导致欣旺达16.88%的毛利率低于行业18%的均值;与此同时,部分中小厂商为抢订单不惜“零利润接单”,进一步压缩了欣旺达的市场空间,使其在订单争夺中左右为难。
除了市场竞争,技术层面的被动同样突出。2025年上半年,储能技术迭代加速:宁德时代已将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试点应用,比亚迪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也突破160Wh/kg;反观欣旺达,其主力产品仍是改进型磷酸铁锂电池,固态电池研发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钠离子电池也未实现量产,在前沿技术上的研发优势已不明显。
成本控制方面的困局,则进一步制约着其竞争力。储能电池成本中,原材料占比超60%,2025年上半年碳酸锂价格单月波动幅度达20%,已致其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比增加8%。更关键的是,欣旺达既无宁德时代对上游锂矿的深度布局,也无比亚迪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叠加储能电芯产能仅为宁德时代的1/8,难以通过量产分摊成本,最终陷入“规模小、成本高、利润薄、难扩产”的循环。
03
”为“行业洗牌”留一张“入场券”
当行业红利逐渐消退,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扩产”成了欣旺达在困境中找到的破局选择。截至2025年6月,其在建的5个生产基地中,3个聚焦储能电芯,2个主攻动力电池,全部投产后产能将实现翻倍。这一看似“疯狂”的举动,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行业周期的精准判断:扩产不是为“抢占增量”,而是为“行业洗牌时不被淘汰”。
实际上,2025年的储能与动力电池市场正站在“去泡沫”临界点。一方面,国内储能政策补贴逐步退坡,地方政府更关注“项目全生命周期收益”,依赖补贴的中小厂商因缺核心技术与成本控制能力将被清退;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波动与技术迭代加速加剧淘汰,资金弱、供应链不稳或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难以为继。不仅如此,行业内人尽皆知的秘密是,未来2-3年,储能电芯企业将从50余家减至20家内,动力电池企业从30家缩至10家左右。
对欣旺达而言,按规划,在建储能电芯基地投产后,单GWh产能投资将从1.2亿元降至0.9亿元,原材料采购成本因“集中下单”可降5%-8%,毛利率有望回升至20%,能复制头部企业“规模压成本、成本抢订单”的正向循环。
不仅如此,虽然,扩产虽有风险,若行业需求不及预期或致产能闲置,但对欣旺达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扩产大概率被淘汰;扩产可能搏到“留牌桌”机会。
从深圳小厂到全球前十,欣旺达的成长史其实就是在头部挤压下“找增量”的突围史。2025年“疯狂扩产”看似追规模,实则提前布局行业洗牌。在行业加速洗牌背景下,唯有手握充足产能、成本优势与稳定订单的企业能存活。
对欣旺达而言,这不是轻松的“扩张之路”,而是严峻形势下的“求生之路”。未来能否借扩产摆脱困境、站稳脚跟尚需时间检验,但欣旺达已为自己争取了竞争机会。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