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6年14GWh交付!解码融和元储的新盈利方程式

访客 2025-08-28 13:07:15 77994
6年14GWh交付!解码融和元储的新盈利方程式摘要: 中国储能网讯:当储能行业在政策迭代与市场洗牌中陷入新一轮的考验,一家成立仅6年的企业却以"现象级"融资事件引爆产业圈——...

中国储能网讯:

当储能行业在政策迭代与市场洗牌中陷入新一轮的考验,一家成立仅6年的企业却以"现象级"融资事件引爆产业圈——8月15日,上海融和元储能源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超亿元B轮战略融资,中集资本、永康产投、原信资本三大产业资本重磅加持。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这家曾被视为"新兵"的企业,用6年时间完成从0到14GWh的储能系统累计交付量,相当于为全球电网存储了1400万度电,其逆势突围的轨迹,正悄然揭开中国储能产业从规模狂奔转向价值深耕的转型密码。

6年14GWh交付!解码融和元储的新盈利方程式

01

轻资产重运营,解锁储能行业新盈利密码

翻开融和元储的“成绩单”,一组数据格外醒目。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累计出货量超14GWh;运营资产规模突破7.2GWh,现货交易策略平台收益保持全国各区域同类项目前五。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储能资产全生命周期收益模型已跑通——通过“自研硬件+AI调度平台+资产托管”的闭环,将储能项目IRR(内部收益率)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之上。

中集资本总裁在投资声明中直言:“融和元储把‘重资产’储能做成了‘轻运营’服务,既降低客户CAPEX(资本性支出),又锁定长期现金流。”数据显示,其运营服务收入占比已从2022年的12%跃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39%,标志着商业模式向“服务型制造”的深度转型。

02

从出口到扎根,融和元储海外全链条布局图谱

本轮融资的部分资金将用于建设海外本地化运维中心,这并非融和元储首次布局全球化。公司自2019年成立以来,便以“零碳能源运营商”为定位,聚焦储能系统集成与全生命周期运营,业务覆盖欧洲、日本、澳洲及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与澳洲ELECTRUCK、欧洲ELMI Power等本地伙伴战略合作,推动工商业储能、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本地化适配。

6年14GWh交付!解码融和元储的新盈利方程式

国内市场同样保持高强度投入。在广东,融和元储华南智能制造基地已成功签约,该项目聚焦储能系统集成领域,计划总投资达12亿元,设计年产能为10GWh,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0亿元。位于新疆的融和元储甘泉堡12GWh先进储能制造基地也已顺利开工,该项目致力于锂电池与储能系统集成的综合制造,设计年产能高达12GWh。此外,浙江的融和元储永康智造基地二期已正式投产,同样专注于储能系统集成,已投产年产能达到10GWh。

03

国内国外突破,融和元储上半年订单亮眼

从订单表现来看,2025年1—6月融和元储在国内储能招标中表现活跃,累计参与超10个项目,涵盖电网侧独立储能、电源侧光伏配储、用户侧工商业储能及集采框架四大领域。作为第1中标候选人,其先后中标青海德令哈(50MW/200MWh,9220万元)、德州渔库(11.75MW/23.5MWh,1574.5万元)等项目,并在国家电投首批储能集采中斩获组串式标段500MWh订单(23575万元),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6年14GWh交付!解码融和元储的新盈利方程式

针对海外市场融和元储的拓展成效同样显著,先后与罗马尼亚ViriHub EPC、澳洲ELECTRUCK等国际能源企业达成深度合作。2月与罗马尼亚企业签署500MWh储能系统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启欧洲市场布局;6月与澳洲光伏储能解决方案商ELECTRUCK签订五年战略合作协议,锁定长期订单需求;同期,与上海微之和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署2GWh海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完成与ELMI Power的战略签约,进一步强化技术协同与市场资源整合。

6年14GWh交付!解码融和元储的新盈利方程式

04

技术迭代背后,“储能操作系统”的行业野心

6年14GWh交付!解码融和元储的新盈利方程式

在融和元储的产品矩阵中,两款新品格外引人注目

。一是搭载314Ah电芯的“玄武2.0”液冷储能系统,单箱容量达5.016MWh,较上一代提升60%;二是基于钠离子电池的“天禄钠电版”工商业储能柜,可在-30℃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填补了北方地区市场空白。

6年14GWh交付!解码融和元储的新盈利方程式

“我们把电池储能视为新电力系统的‘操作系统’。”CTO在技术发布会上展示的这张PPT,揭示了新品研发的底层逻辑。以“玄武2.0”为例,其交直流一体化设计使现场安装工作量减少50%,组串式单簇管理技术则将系统寿命延长至20年以上。更关键的是,该系统预留了氢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技术接口,为未来“多能互补”场景预留了升级空间。

钠电产品的推出则更具战略意义。尽管当前钠电池成本仍高于锂电,但融和元储通过“电芯-PCS(储能变流器)-EMS(能量管理系统)”一体化集成设计,将系统成本压至1.5元/Wh的行业临界点。2025年6月,其承建的广州发展洪湖市经开区钠离子储能电站示范项目一期并网成功,以1.03元/Wh的中标价刷新了钠电储能项目经济性标杆。

05

跨界“手牵手”,储能生态合作正当时

翻看融和元储的合作伙伴名单,一个个跨界的“储能朋友圈”跃然纸上:与国家电投、格力金投等股东的产业协同,与中集集团在集装箱储能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华为数字能源在AI调度平台的技术联动。

6年14GWh交付!解码融和元储的新盈利方程式

“储能不是单打独斗的游戏,而是生态竞争。”融和元储战略总监用“拼图理论”解释合作逻辑:公司聚焦“储能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核心板块,通过生态合作补齐电芯、PCS、EMS等环节的短板。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不仅获得稳定电芯供应,还能参与其钠离子电池研发,提前布局下一代技术;与华为的合作则将盘古大模型引入储能调度,使负荷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8.7%。

这种生态思维也体现在海外合作中。在澳洲某光伏储能项目中,融和元储联合当地电力公司、金融机构推出“零首付+收益分成”模式,客户无需前期投资即可享受储能降本收益,项目落地周期缩短至3个月。这种“金融+技术+本地化”的组合拳,正成为其开拓国际市场的杀手锏。

06

挑战与对手,在红海中寻找蓝海

尽管成绩斐然,融和元储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价格战压力,2024年9月,沃橙新能源曾首次报出工商业储能系统0.58元/Wh的行业最低价,同时开出“0元体验,账期半年”的优惠条件。当时业内已惊呼这是“自杀式报价”。近日,沃橙新能源又打出了“交流侧0.38元/Wh,家储、工商储、大储一个价,永不宕机,终身质保”的标语,创下行业新低;其次是技术路线博弈,锂离子、钠离子、液流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客户选择难度加大;最后是运营权争夺,随着储能项目收益模式多元化,设备商、投资商、第三方运营商纷纷入场,市场呈现“碎片化”趋势。

在竞争对手方面,弘正储能、海博思创等企业正加速追赶。弘正储能凭借其在电力电子领域的深厚积累,2025年一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220%;海博思创则通过“储能+虚拟电厂”模式,在广东市场占据先发优势。面对竞争,融和元储选择“差异化突围”:在工商业领域主打“标准化产品+定制化服务”,在源网侧聚焦长时储能和海外高端市场,同时通过运营服务构建长期壁垒。

“储能行业的终局属于‘专业军’。”中集资本总裁的这句话,或许道出了融和元储的核心优势。当多数企业仍在纠结于“设备降价”还是“服务涨价”时,这家企业已通过“技术+运营+生态”的三重壁垒,在红海中开辟出一片蓝海。

07

写在结尾

在能源结构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攻坚阶段,储能行业正经历从资本驱动到技术驱动、从装机竞赛到价值挖掘的深层变革。融和元储以全生命周期服务为支点,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资产运营新范式,实现从设备运维到能源生态的数字化跃迁。其全球化布局不仅推动技术标准互认与产业链协同,更通过零碳系统整合战略,将储能与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深度耦合,形成"技术-商业-生态"的价值闭环。

当行业告别粗放式增长,技术迭代能力与生态构建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融和元储以数字孪生赋能资产全周期管理,通过虚拟仿真优化设备性能,以数据驱动提升运营效率,其"技术深耕+商业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为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这场能源革命的终极答案,正蕴藏在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的螺旋式进化中,而融和元储的实践,已然勾勒出未来能源系统的清晰轮廓。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

6年14GWh交付!解码融和元储的新盈利方程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