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夏电力供需紧平衡,多方发力高温赴“烤”

用电需求激增,用电负荷出现显著增长,全国步入迎峰度夏关键期。
▲图为珠海供电局四足巡检机器人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南方电网横琴地下综合管廊开展对澳供电线路巡检。
今日小暑。俗话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热浪来袭,各地气温持续走高。高温下,用电需求激增,用电负荷出现显著增长,全国步入迎峰度夏关键期。
今年全国迎峰度夏形势如何?电力保供的难点何在?《中国能源报》记者就这些问题展开采访。
极端天气成变量 多因素加大保供压力
中国气象局7月新闻发布会预测,7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华东大部、华中大部、西南地区东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新疆等地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风险较高。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侯文捷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预估,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今年夏季全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比2024年增加约1亿千瓦。若今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偏低于2024年,则最高用电负荷在15.2亿千瓦左右;若夏季气温再创历年新高,最高用电负荷在15.7亿千瓦左右。
多地已刷新负荷纪录。7月3日11时20分,江苏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4996万千瓦,创历史新高;7月3日12时40分,合肥电网最大负荷达1246.7万千瓦,今夏首次打破历史纪录。另外,截至目前,南方电网最高电力负荷2.4亿千瓦,同比增长6.1%,比历史最高负荷仅差1000万千瓦。据南方电网预测,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南方电网最高电力负荷将达到2.7亿千瓦。
需求侧方面,今夏面临诸多挑战。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与国际形势都会对今年的用电负荷产生较大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永利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10%,汽车、电气机械等行业增速超过12%,成为工业增长核心动力,制造业带来的负荷增长成必然。”
分地区看,“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经济活跃,高温密集,制造业与居民双重高峰叠加,负荷供给压力明显,依赖跨省送入与灵活性调节资源;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受水电影响较大,水电供给风险与本地保供、省外输送间存在平衡难点。”王永利说。
外部环境方面,国网能源研究院《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外贸企业4月出口受挫,5月起抓住窗口期加大生产抢出口订单,用电增速呈回升态势。考虑三个月窗口期与迎峰度夏时段重叠,外贸企业抢出口效应将带动度夏用电负荷增长,给电力保供带来不确定性。
电力缺口来看,《报告》显示,综合考虑电力需求、电力供应情况,预计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偏紧,局地高峰时段电力供应紧张,电力缺口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南方等电网区域,最大缺口约2500万千瓦,考虑充分发挥跨省跨区互济支援能力后,电力缺口降至1000万千瓦左右。若出现大范围极端天气,用电高峰时段电力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多元电源保供应 电网工程强化输电能力
据了解,截至6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了约5亿千瓦,增速约17.0%,其中常规电源、新能源发电装机分别同比增加8656万千瓦和4.1亿千瓦,有效发电能力增量与最大负荷增量基本相当。从6月份的运行情况来看,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整体平稳,未出现用电紧张情况。
具体来看,煤电作为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继续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各大发电集团统筹部署,煤电企业制定“一厂一策”迎峰度夏保供方案,加强电煤库存管理,保障停备机组启动能力,确保机组关键时刻“顶得上”“发得足”。
水电方面,三峡集团长江干流梯级电站已全面做好迎峰准备,预计今夏最大出力将超7000万千瓦,为电网提供坚实支撑。目前,梯级电站水库消落任务按期完成,年度岁修工作圆满收官,设备设施可调可用率100%,发电运行状态良好。
新能源在电力保供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日前公布的2025年5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显示,今年1—5月,全国风电利用率为93.2%,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4%。侯文捷称,截至今年4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全口径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接近六成。其中,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5.4亿千瓦、9.9亿千瓦,合计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44.0%。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的1/4左右。“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逐步成为新增电量的主体电源,对电量平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除电力供应保障外,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增强也是缓解电力供需形势的主要因素。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韩新阳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庆东(陇东―山东)、中衡(宁夏―湖南)、坤渝(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陆续投产,川渝特高压交流、成都立体双环网以及一系列电网补强工程陆续投运,进一步提升了资源调配和电力输送能力。综合来看,四川、江苏等地区在全网发电资源‘应发尽发’、最大化跨区支援的情况下,可实现供需紧平衡。今年度夏期间与上年同期相比,电力供需紧张态势将得到一定缓解。”
据悉,截至6月30日,国家电网2025年140项迎峰度夏重点工程全部建成投运,电压等级覆盖66千伏至750千伏,总投资303亿元,共新建线路长度4600公里、新增变电容量5006万千伏安,将提升供电能力超3000万千瓦,为保障今夏电力可靠供应提供了坚实基础。南方电网2025年22个迎峰度夏重点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建设线路总长度达1.1万千米,输电能力进一步提升,直接增加变压器容量295.69万千伏安,可满足6万个家庭的用电需求。
重点区域早谋划 多措并举助力供需平衡
面对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的电力紧张,各地积极备战。政策方面,浙江、四川、安徽等地公布电力需求侧响应相关实施方案,统筹使用各类需求侧管理措施,综合考虑缺口规模、缺口时段、持续时间等多种因素,紧盯“保供稳价”工作目标,分类施策。
王永利认为,各省针对迎峰度夏时段电力供需主要从燃煤储备、水电调度、电网运检、应急预案等方面保障,但随着供需形势愈发紧张,还需进一步探索市场化手段与用户侧资源激励方式,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今年迎峰度夏工作还需关注以下五个工作:一是强化区域间源网荷储协同调度,完善仿真测试体系;二是优化电源侧资源储备,统筹设备检修与兜底保障需求;三是构建供需多维度关键影响要素,提升新能源与负荷预测精度;四是强化灵活性资源多维协同,提升迎峰度夏保障能力;五是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提升省内、省间资源利用水平。”
另外,针对今年的外部需求变化,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供需二室主任吴姗姗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要加强对外部形势的滚动研判,密切跟踪外贸行业典型企业生产和用电走势,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用电负荷激增、电力供需紧张等场景,针对电力保供重点地区从电源燃料、电网互济、需求侧响应、储能等方面提前准备预案。
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供需二室专家汲国强建议,要建立“中央统筹、各地协调”的电力保供互济机制。加强中央与地方在全国、跨区域、省内供需形势、电力市场建设等各类电力保供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应急策略协同。同时,研究配套机制,拓宽新型储能收益渠道。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优化完善新型储能参与调频辅助服务等支持政策,依据响应速度、顶峰时间等指标,制定差异化价格标准。加快推动新能源配套储能、独立储能项目通过现货市场、容量补偿机制获取调节收益,促进储能健康发展。
文 | 本报记者 林水静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编辑 | 赵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