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从三大企业新品看构网型储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访客 2025-09-24 13:06:46 44333
从阳光、比亚迪和中车推出的新品中,可以看出构网型储能技术正朝着高效、绿色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些公司的新品展示了最新的储能技术和创新,强调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和利用,以及电池储能技术的持续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构网型储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能源领域的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随着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带来的“低惯量、弱支撑”电网问题加剧,构网型储能(模拟同步发电机“电压源”特性的储能系统)作为解决电网稳定的核心技术路径成为行业竞逐的焦点。

而华为、阳光电源、比亚迪、科华数能、智光储能等今年推出的新品则代表着这前景广阔的储能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三大企业新品看构网型储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构网型储能成“刚需”

在新型电力系统下,新能源发展迅猛,风电光伏发电装机量占比已接近60%。以往电力系统可消纳风电光伏的随机波动,但随着其比例不断攀升,且储能也通过变流器并入电网,导致电力系统惯量不足,面临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行业基本共识是,先进的构网储能技术、提升风电光伏自身构网能力以及储能作为构网主力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向。

2023年以来,构网型储能逐渐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储能技术方向,尤其是2025年,多个重磅文件为构网型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宏观的战略方向和目标指引。

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要求构网型储能渗透率目标为突破30%,并在西北等新能源装机集中区强制新建项目标配构网能力。

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加快推进构网型储能在高比例新能源电网、弱电网及孤岛电网的示范应用。

国家能源局等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研制多场景、多工况自适应构网型储能系统及装备。

地方层面,自西藏2023年在全国首提强配构网型储能之后,新疆、内蒙、宁夏、福建、江苏等10多个身份也相继出台了构网型储能支持政策,为构网型储能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助推了项目的快速落地。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全国核准、开工、并网的构网型储能项目超11GWh,其中并网规模至少超过8GWh,

进入2025年,构网型储能应用步伐加速推进,2025年1-8月,中国构网型储能新增并网2.56GW/8.16GWh,占比8.61%(功率)/10.41%(容量);中国构网型储能新增开工4.85GW/18.7GWh,占比17.07%(功率)/17.90%(容量)。

从三大企业新品看构网型储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头部新品里的技术新趋势

构网型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逆变器控制策略,它使储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统能够像传统的同步发电机一样,主动地在电网中建立并维持一个独立的、稳定的电压和频率。

目前这条赛道竞争者已经初期的掌握PCS等核心技术的单一设备竞争发展为覆盖综合能源技术商、电池/储能系统厂商、电力设备巨头、专业储能服务商四大类。

2025 年,构网型储能的技术竞争围绕着虚拟同步机(VSG)算法、宽频振荡抑制技术、黑启动能力等核心领域展开,华为、阳光电源、比亚迪、科华数能、智光储能等头部企业,各类玩家依托自身优势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从今年以来他们推出的新品可以窥见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大容量电池应用,助力系统具备GW级构网能力。

政策的推动下,大容量构网型储能项目逐渐增多,2025年新疆立新能源2GWh构网型系统开标、300MW/1200MWh磷酸铁锂构网型项目落地以及澳大利亚2.8GWh构网型项目开工均体现这一趋势。

北方工业大学储能技术研究中心李建林教授在近日的一次公开活动中也表示,未来,百MW 级、GW 级构网储能将逐步成为储能领域的主力军。

在此背景下,能否承接GW级/百MW级项目的EPC、系统集成与运维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

比亚迪、智光储能、正泰电源等通过匹配大容量电芯,实现构网型储能系统“能量密度与系统简化”。

其中,比亚迪最新发布的“浩瀚”系列,以2710Ah刀片电池为核心,实现14.5MWh全球最大单元容量,解决大规模储能的占地与管理问题。

阳光电源推出的新一代公用事业级产品PowerTitan 3.0支持GW级黑启动,在并网与组网模式间灵活切换。

正泰电源发布的500Ah+组串式交流侧构网型储能方案,能够兼容适配587Ah、588Ah、625Ah等多种500/600Ah+规格的储能电芯,助力电芯技术迭代时整体储能系统快速落地。

智光第三代级联型高压大容量储能系统搭载海辰储能∞Cell 587Ah大容量电池,实现单机容量达100MW/200MWh,系统转换效率超92%,可直接高压接入6~35KV电网,可显著降低能量损耗与建设成本,且超大单机容量便于构建大容量电站及实现构网型储能,为电网提供强劲支撑。

第二、构网产品适配能力从“强电网补充”到“全场景支撑”。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场景的拓展,构网型储能的应用已从“西北薄弱电网”扩展至离网微电网、分布式新能源、用户侧调峰等,竞争焦点在于:离网/并网双模式切换,如海岛、偏远地区的独立供电系统,能否实现“无缝切换”,保障供电可靠性;分布式新能源配套,如分布式光伏/风电的“构网型储能+”方案,解决分布式电源的“弱支撑”问题;用户侧需求响应,如工业园区的“构网型储能+负荷侧管理”,实现“自发自用+电网支撑”的双重功能。

头部企业通过“场景定制化方案”抢占市场。

如华为以6大GEM核心能力,全时域、全范围SOC、全电网SCR实现全场景构网;比亚迪的“GW级方案”针对电源侧;中车的构网型储能PCS“云枢”针对的主要是电网侧;科华数能专为AIDC场景推出1.25MW储能变流器及集成解决方案。该方案具备构网型控制与运行冗余,在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弱电网环境中稳定供电,兼顾减碳目标与数据中心SLA等级要求。

第三、多元化电池技术与构网型PCS的深度协同。

通过多元化电池技术与构网型储能的协同,可以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一趋势愈发凸显。

产品上,山东电工时代彩虹系列PCS升压一体舱产品适用于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适配各类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具有0伏电压启动功能,内部配置液流电池SOC均衡器,可实现各个直流侧模块SOC均衡。该升压一体舱具有宽直流侧电压范围,能配置构网型功能,具有1MW、2MW、3MW及5MW大功率范围。

项目上,今年初投运的宁东光伏基地“‘锂电 + 超级电容’混合式储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项目,成为国内首个混合构网储能示范,验证了不同储能本体混合构网的可行性。

5月,智光储能携手国家能源青海公司在青海大柴旦打造的100MWh多种形式复合储能实证项目正式投产运行,成为国内首例宽时间尺度多技术路线的构网型复合储能项目。该项目集成了构网型级联高压、飞轮、超级电容、钛酸锂、钠离子、半固态、全钒液流等7种前沿技术。

第四、控制策略与协同能力成构网技术壁垒,光储、风储协同构网是关键。

控制策略上,构网技术正从“传统虚拟同步控制”向“虚拟振荡器控制”“多策略自适应切换”升级,如华为的“自适应构网算法”解决极端工况(电压暂降、温度波动)下的稳定性问题;正泰电源500Ah+组串式交流侧构网型储能方案,具有针对于相变穿越和频率控制的自适应柔性协同“黑科技”,两者相结合,如同“电网医生”一样,能实时捕捉电网强度的细微变化,通过动态调整无功输出,精准化解SCR跳变带来的电网波动。

协同能力上,构网型储能的竞争已从“单一设备”转向“系统能力”,构网控制也从“储能单设备”扩展至“新能源+储能”系统。

如华为围绕“发输配用”构建具备六大核心能力的全场景构网能力,包括短路支撑能力、虚拟惯量支撑能力、宽频振荡抑制、快速一次调频、分钟级黑启动、以及无缝并离网切换能力,推动从“储能构网”走向“光储融合构网”。

从三大企业新品看构网型储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构网型储能的竞争格局正从“技术验证”转向“规模化落地”,系统集成能力、新能源协同技术、成本控制是未来的核心壁垒。头部企业(华为、比亚迪、中车)通过“全场景解决方案”与“核心技术”占据先机,而中小企业需通过“细分场景(如分布式微网)”或“专项技术(如高压拓扑)”实现差异化竞争。

作者:吴涛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nobu.com/nnobu/3169.html发布于 2025-09-24 13:06:4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能源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