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巨头抛售资产,价值达213亿!
石油巨头出售价值高达213亿的资产,这一大规模资产出售行动正式拉开帷幕,此举旨在调整业务结构,应对市场变化,此次出售的资产包括油田、天然气田等核心家产,预计将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现金流,用于未来的战略投资和业务转型,这一重大决策将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引发业界关注。
石油巨头的生存逻辑又变了!
(来源:石油Link 文 | 木兰)
石油巨头壳牌开启了“变卖家产”模式。
近日有消息称,壳牌计划出售其在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液化天然气工厂所持有的16.67%股权。
该LNG工厂总估值达340亿澳元。以此计算,壳牌此次拟出让的股权价值或将超过30亿美元(约合213.69亿元人民币)。
值得关注的是,壳牌不仅是这家工厂的创始股东,且长期稳定持有这部分股权。
而该工厂自上世纪80年代正式投产以来,早已成为澳大利亚能源出口体系中的核心支柱,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更关键的是,壳牌此前曾明确表态,看好未来数十年全球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趋势,并正持续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对液化天然气业务的资源投入。
一边是加码LNG业务的长期战略,一边是抛售核心项目的股权,壳牌为何在此时做出这一看似矛盾的决策?
01曾经的“摇钱树”
对壳牌而言,该液化天然气工厂曾是其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这座位于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海岸布伦半岛的工厂,不仅是澳大利亚首个LNG出口项目,更是该国规模最大、最具标志性的能源项目之一,其战略价值与商业意义不言而喻。
从硬实力来看,该工厂所在区域天然气储量超33万亿立方英尺,年产能高达 1650万吨,不仅支撑起西澳大利亚州近三分之二的天然气消费,更在国际合作中扮演关键角色。
2002年,它被选定为中国广东LNG项目的供气源,以每年330万吨、为期25年的供应协议,刷新了当时中澳经贸史上最大的单一出口合同。
回溯项目起点,它最初由伍德赛德、必和必拓、雪佛龙、壳牌等在内六家能源公司平均持股,伍德赛德担任运营商。
自投产以来,工厂为股东带来了数十年的稳定现金流回报,壳牌凭借这一项目夯实了在全球LNG市场、尤其是亚太市场的布局,为其LNG贸易业务提供了核心资源支撑。
那壳牌究竟为什么要出售该工厂的股份呢?
今天看来,壳牌的选择更像是一场“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调整。
一方面,工厂已运行数十年,周边传统气田储量逐渐枯竭,要维持未来供应,必须开发新气源,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巨额额外资本。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本地高劳动力成本、复杂监管环境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项目的运营压力与成本风险。
另一方面,项目运营商伍德赛德正计划将工厂转型为“第三方加工收费设施”。这种模式下利润空间相对微薄,与壳牌覆盖“气田开发到LNG销售”的全价值链一体化战略不匹配。
两相比较,在壳牌的资产版图中,这座工厂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核心地位,相较于深水LNG等更具竞争力、更能形成协同效应的项目,它慢慢沦为“非核心资产”。
02剥离非核心资产
单次资产出售或许存在偶然性,但壳牌自今年以来密集推进的收购与剥离动作,已然勾勒出油气市场变局下其战略调整的清晰脉络。
从收购端来看,壳牌始终围绕核心增长领域发力。2月,其宣布以7.35亿美元收购康菲石油旗下美国墨西哥湾Ursa和Europa油田部分权益。
此次收购旨在通过提高在高产油田的权益占比,进一步巩固在核心油气产区的地位,为获取稳定现金流与利润奠定基础。
4月,壳牌又完成对新加坡兰亭能源100%股权的收购,借此获得了650万吨/年的LNG长期合同及亚欧市场渠道,直接强化了其在LNG贸易领域的领导地位。
这一动作与壳牌对行业趋势的判断高度契合。其明确表示,预计到2040年全球LNG需求量将增长约60%,因此持续通过收购加码LNG贸易与供应能力,仍是其增长战略的关键一环。
而在资产剥离端,壳牌则坚定砍掉非核心、低盈利业务。
3月,市场传出壳牌考虑出售欧洲和美国的多座化工资产,涉及美国德克萨斯州迪尔帕克、路易斯安那州盖斯玛与诺科、宾夕法尼亚州莫纳卡,以及德国莱茵兰、荷兰穆尔代克、英国Mossmoran的化工综合体。
其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过去三年,壳牌化工部门持续亏损,2024年亏损额更是达到3.92亿美元。
同月,壳牌还完成了新加坡炼油厂及相关炼油资产的出售,买家为CAPGC有限公司。这同样是其退出非核心资产的重要一步。
近日,壳牌又考虑出售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LNG项目股权,进一步印证了其剥离逻辑。
这些资产要么盈利不佳,要么与核心战略缺乏协同效应,已不再符合壳牌的长期发展规划。
梳理壳牌这一系列动作可发现,其战略方向已十分明确,并非放弃传统油气业务,而是通过精准投资+果断剥离的组合拳,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种买卖并行的策略,正是壳牌应对油气市场变化、谋求更高效发展的核心逻辑。
03石油巨头归核化
将视野放大便会发现,壳牌的资产腾挪并非个例。全球石油巨头正集体进入战略调整期,密集的收购、剥离与业务收缩动作。
当前,油气行业正面临OPEC+持续增产、能源需求疲软、生产成本攀升等多重压力的叠加冲击。这也导致石油巨头的营收与利润不断下降。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道达尔能源、bp五大巨头合计调整后利润为430.06亿美元,同比下降13.84%.
而这一数据,还是在2024年上半年利润已同比下滑21.3%的基础上再度承压,盈利端的持续收缩给巨头们带来了显著的经营压力。
为应对困境,石油巨头们纷纷启动多维度应对措施,降本减支与战略收缩成为核心方向。
首先就是裁员。自去年起,已有不下十家石油及油服企业传出裁员消息。
即便刚完成资产收购的康菲石油,也于近日明确表示,2025年内裁员比例将达 20%-25%,通过精简人员缓解成本压力。
再就是缩减投资。在低碳业务布局上,巨头们逐渐从激进扩张转向务实收缩。
2025年2月,bp提出战略重置计划,将年度低碳投资从50亿美元锐减至15-20亿美元。
道达尔能源则选择直接剥离部分低碳资产。5月,其同意将波兰沼气生产业务50%的股份出售给挪威投资公司HitecVision AS,并表示此举是提升可再生能源投资回报战略的重要一步。
除低碳业务外,炼油、化工等盈利乏力或协同性弱的资产,也成为巨头们减负的重点。
壳牌拟出售澳大利亚LNG工厂股权,埃克森美孚考虑剥离英国和比利时的化工厂,均是这一逻辑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巨头们的调整并非只卖不买,而是在剥离非核心资产的同时,围绕核心油气业务精准加码,通过收购强化优势领域。
道达尔能源与壳牌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巴西桑托斯盆地两座深海盐下油气田;雪佛龙完成对赫斯的收购后,一举获得圭亚那Stabroek区块30%权益及美国巴肯页岩资产,进一步巩固上游资源布局;bp明确提出,到2027年前将年度石油和天然气投资大幅提升至100亿美元;埃克森美孚在收购先锋自然资源后,近期又释放出收购二叠盆地资产的新意向。
这些看似独立的交易,实则勾勒出全球石油巨头的战略共识。
在行业周期波动与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巨头们正集体向内收缩、向外聚焦。
一边坚决剥离非核心业务,一边通过收购强化上游核心油气资产,同时让可再生能源策略回归务实。
其核心目标,是在财务稳健、股东回报需求,与能源结构转型、气候压力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以更聚焦、更务实的经营姿态,应对当前的行业挑战。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nobu.com/nnobu/2808.html发布于 2025-09-13 14:56:5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