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储能行业面临升级紧迫性,时间窗口逐渐关闭

访客 2025-09-11 13:00:59 59831
储能行业面临时间紧迫的升级压力,随着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该行业必须迅速提升以适应新形势,现有技术和设施需要升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能源问题和市场需求,时间紧迫,行业需加快步伐,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若不抓住机遇及时升级,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储能行业需迎难而上,抓紧行动,确保行业持续繁荣与进步。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23.03吉瓦,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年同期低3个百分点。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发改价格〔2025〕136号,以下简称“136号文”)以2025年6月1日作为存量和增量新能源项目的分界线且要求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的前置条件。受此影响,2025年5月新增储能装机刷新历年月度装机新高,增速达到462%。

受政策刺激“踩点”抢装在意料之中。若未出台新的全国性支持政策,136号文将是下半年新增储能的“减速带”,全年装机增速大概率不及往年。

实际上,新型储能装机增长放缓已有苗头,2022—2024年,年度新增装机增速呈“下台阶”态势,分别为200%、150%和103%,依赖政策红利但缺乏实际市场需求支撑的规模扩大是不可持续的。

储能行业处于从政策激励转向市场驱动的过渡期,存在观望甚至低迷的情绪在所难免,需要一个适应“新水温”并调整经营发展策略的过程,但留给储能行业的时间不多了。

一方面,储能行业内卷现象短期内仍将持续,新能源企业自主选择配储与否,让本就处于买方市场的储能行业赛道更加拥挤。另一方面,新型储能是优质调节资源,但传统的气电、抽水蓄能,灵活性改造后的煤电,以及发展势头正猛的虚拟电厂,也都盯着电力系统调节这块蛋糕,外部竞争激烈。

从近年国家层面出台的支持政策、电力市场相关规则可以看出,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有一席之地是毋庸置疑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科力远等储能企业从业人员入选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也说明了储能在经济技术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136号文执行后,多地仍出台支持储能发展的充放电价格、容量补偿政策,也在发展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园区中鼓励应用储能。行业要用好地方的支持工具,积极融入当地低碳转型、提升系统灵活性的布局,也要和各地电力市场“同频”发展,以独立市场主体身份或与新能源联合参与市场。此外,储能电站配合电网公司调用参与负荷调节等技术验证,能在协助完善调度技术、机制、流程的同时积累经验、优化自身系统,在未来大规模调用中抢占先机。

除了“借力”,储能行业也在“主动发力”。近期,海博思创和中信银行、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将在“储能+金融”领域展开合作,包括综合化金融服务、融资性租赁业务、经营性租赁业务、融资授信等,打造“储能资产+专业化运营+综合金融方案”的融资模式。后续,更多储能企业主动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为行业发展探索新路径,值得期待。(洪嘉琳)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nobu.com/nnobu/2759.html发布于 2025-09-11 13:00:5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能源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