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从晶科、天合到阿特斯,隆基储能之路能学到什么?

访客 2025-09-04 14:19:12 43791

中国储能网讯:

2025年的春天,对中国光伏行业而言,没有丝毫暖意。当财报季的帷幕落下,一份被行业媒体称为“史上最惨成绩单”的答卷呈现在世人面前:TCL中环、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爱旭股份四大巨头2024年合计亏损超过300亿。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在产业链的每一个角落,从多晶硅到组件,价格腰斩甚至“脚踝斩”,让整个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内卷”深渊。

然而,储能不再是光伏电站旁一个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成为了巨头们抵御行业寒冬、重塑盈利结构、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唯一“救生艇”。

本文将依据最新的行业数据与公司动态,深入剖析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科技及协鑫集团等核心玩家,如何在这片新大陆上展开一场关乎未来的登陆战,并在此基础上,为身处转型十字路口的行业领袖隆基绿能,擘画一条详尽的破局路线图。

从晶科、天合到阿特斯,隆基储能之路能学到什么?

01

必然的迁徙——从“光伏依赖”到“光储同耀”

巨头们的集体转向,源于光伏主业的“生存危机”与储能市场的“黄金机遇”双重叠加。

光伏主业的“失血之痛”。产业链价格的持续下跌是所有企业共同面临的困境。2024年,多晶硅价格下滑超39%,硅片超50%,组件超29%。这种失血状态,迫使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对冲主业风险。

储能市场的“确定性爆发”。全球范围内“负电价”现象频发,电网消纳瓶颈凸显,储能已成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据CESA统计,2024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 42.46GW/109.58GWh,装机功率同比增长 99.17%。,预计到2030年市场累计规模将超200GW。这一确定性的高增长赛道,为深陷泥潭的光伏企业提供了最清晰的转型方向。

02

各显神通——五大先行者的储能“登陆战术”

在共同的目标之下,各家企业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战略判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登陆”战术。

从晶科、天合到阿特斯,隆基储能之路能学到什么?

1.晶科能源:“全球化长征”与“以价换量”的双刃剑

晶科能源是全球光伏行业的巨擘,以其强大的纵向一体化制造能力(硅片→电池→组件)闻名。作为全球出货量常年的冠亚军,其2025年组件出货目标高达85-100GW,头部地位稳固。

晶科于2022年正式成立独立的储能子公司“Jinko ESS”(浙江晶科储能),组建了超过700人的专业团队,标志着其储能业务的独立化、专业化运作正式开启。

晶科的处境是当前行业困境的一个缩影。在同行2025年Q1亏损普遍环比收窄时,晶科亏损却在扩大(-13.9亿元)。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为了保住全球组件出货第一的宝座(2024年出货92.9GW),晶科签下了大量低价订单,陷入“赚销量赔利润”的窘境。其曾引以为傲的TOPCon技术先发优势,在行业同质化竞争下已逐渐丧失溢价能力。

晶科的真正护城河,是其“早”字当头的全球化布局。晶科的出海之路已进入3.0阶段。从早期在马来西亚(2015年)、美国(2018年)、越南(2022年)建厂的“造出去”,到如今在中东沙特与当地主权基金PIF合资建厂的“技术输出与合作落地”,晶科的全球化探索最为深入。2024年,其海外组件出货占比近58%,营收贡献超68%,尤其是在价格数倍于国内的美国市场,提前锁定的高价长单成为其2024年勉力维持盈利的关键。这种深度的全球化运营网络和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应对经验,是其穿越周期的最大底气。

晶科的故事揭示了规模与利润的平衡难题。其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韧性,但对单一技术路线的依赖和市占率的执着,也可能在市场转向时付出沉重代价。

2.阿特斯(Canadian Solar):唯一盈利者的“韧性”与储能“引擎”

阿特斯是一家独特的“制造+开发”双轮驱动型企业。它不仅是全球顶尖的光伏组件制造商,旗下子公司Recurrent Energy更是全球头部的电站项目开发商,为其储能业务的落地提供了庞大的内部项目管线(2024年报披露储能管线达79GWh)。

阿特斯进入大型储能领域较早,最初以“CSI Energy Storage”品牌运营。2023年7月,为强化品牌认知,正式更名为“e-STORAGE”,并持续迭代其SolBank系列旗舰产品。

在一片哀鸿遍野中,阿特斯是2025年上半年唯一实现盈利的头部企业。其半年报显示,二季度营收环比大增45.2%,扣非净利润环比暴增超700%。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其创始人瞿晓铧“不想做老大,只想做最后一个死的光伏企业”的务实经营哲学。面对内卷,阿特斯主动“限产保价”,聚焦北美等高毛利市场,避免陷入低价泥潭。

储能业务已毫无疑问成为阿特斯的“第二增长曲线”和核心利润引擎。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出货3.1GWh(同比增长20%),毛利率高达31.4%,远超组件业务。截至6月30日,其储能系统在手订单金额高达30亿美元(约合214.8亿元人民币)。阿特斯储能(e-STORAGE)凭借卓越实力,已连续多个季度蝉联BNEF全球储能Tier 1榜单。

阿特斯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光伏制造+电站开发+储能系统”的协同能力。集团旗下Recurrent Energy作为全球头部项目开发商,为组件和储能业务提供了稳定的内部需求消化渠道和长期现金流。这种模式使其能够深刻理解终端市场需求,并将一次性设备销售,转化为包含长期服务协议(LTSA)的持续性收入。

阿特斯的成功在于其战略定力与业务结构的优化。在行业下行期,果断放弃对规模的盲目追求,聚焦盈利能力,同时,储能业务的成功孵化,使其拥有了穿越周期的强大对冲工具。

3.天合光能:“全栈自研”的技术信徒与“十年磨一剑”的全球交付

天合光能是光伏行业的另一位领军者,尤其在210mm大尺寸组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累计出货已超140GW。公司正积极推进“光储并进”战略,2024年上半年在出货34GW组件的同时,也交付了1.7GWh的储能系统。

天合光能是这几家巨头中最早明确成立独立储能业务单元的企业之一。2021年2月,公司正式发布了全球储能业务品牌“Trina Storage”。

天合光能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同样显示亏损(归母净利润-29.18亿元),但其储能业务却逆势高歌。上半年储能营收12.85亿元,累计出货已超12GWh,业务覆盖全球六大区域,在英国市场出货量领先,并成功将单体1.2GWh的储能系统发往智利。

天合是储能赛道上最坚定的“技术派”。早在2015年便成立储能业务,并一路加码,坚持“电芯-模组-Pack-舱-系统”的全栈自研路线。从自研循环寿命超12000次的314Ah“天合芯”,到最新发布的587Ah大容量电芯及配套的7MWh+ Elementa 金刚3系统,天合在核心技术上构筑了深厚的壁垒。这种坚持让其连续七个季度蝉联BNEF Tier 1榜单。

天合储能的成功,在于其耗费近十年时间构建的全球交付闭环。它在中国、欧洲、北美建立三大系统集成中心,并拥有覆盖170多个国家的运维服务体系。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1.2GWh项目,到埃及沙漠腹地的360MWh光储项目,天合证明了其在各种极端环境下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并快速交付的硬核实力。

天合的路径证明了在储能这个横跨多学科的复杂领域,唯有深度的技术自研和强大的全球交付能力,才能真正构建起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4.晶澳科技:“内部激励风波”与“AI储能”的技术豪赌

晶澳科技以其高效光伏组件闻名于世,是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列的核心玩家。2024年上半年,其组件出货量达38GW,其中海外出货占比约54%,显示出强大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晶澳的储能布局相对稳健,最晚于2024年中已系统性地对外发布了其储能解决方案。其产品线以“三大系列”命名:BlueGalaxy(电网侧)、BluePlanet(工商业)、BlueStar(户用)。2024年9月,其扬州基地的5MW/10MWh储能示范项目并网,标志着其自研系统正式落地应用。

晶澳科技正面临创始人年事已高、二代接班、核心高管离职等内部挑战。在此背景下,公司推出了史无前例的巨额股权激励计划(占总股本6.17%),其“易行权”(如2026年净利润转正即可)的条款引发了市场关于“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巨大争议,也折射出公司稳定核心团队的迫切需求。

与内部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晶澳在储能技术上表现得异常激进。其最新发布的“BlueGalaxy 4.0”智慧储能系统,堪称技术“黑马”:基于500Ah+大容量电芯,在20尺集装箱内实现了惊人的7.8MWh容量,体积能量密度提升近39%;循环寿命宣称超12,000次。更重要的是,晶澳创新性地将AI大模型(DeepSeek)本地化部署到储能系统中,用于实现更高阶的精准控制、故障预警和收益优化。此外,还前瞻性地布局了钠离子电池储能解决方案,以应对锂资源瓶颈。

晶澳正试图通过储能技术的“蛙跳式”发展,来对冲其内部管理和光伏主业的压力。将AI大模型深度融入储能系统,是行业内一次大胆的尝试,若能成功落地,或将使其在储能的“智能化”竞争中占据先机。

5.协鑫集团:“全产业链”的降本王者与“光储充算”的生态野心

协鑫的产业布局最为独特,旗下协鑫科技(GCL Technology)是全球多晶硅龙头之一,深耕成本优势巨大的FBR颗粒硅技术;而协鑫集成(GCL-SI)则负责组件和系统集成业务。

协鑫是行业内最早涉足储能的探路者。早在2016年,协鑫集成便在澳大利亚发布了其首个分布式储能产品系列(E-KwBe),此后逐步将业务延伸至工商业和公用级储能系统。

协鑫的打法与所有组件厂都不同。它依托协鑫科技(3800.HK)在全球领先的FBR颗粒硅技术(电耗仅为西门子法1/3),从产业链最上游构建了极致的成本优势。然后通过协鑫集成(002506.SZ)和协鑫能科(002015.SZ),向下游的储能系统、能源算力延伸。

协鑫储能携“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亮相SNEC,发布了G-POWER Max 6.25MWh集装箱、G-Power Core 261工商业储能柜等产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源-网-荷-储-碳”协同的综合能源服务,并利用G-INSIGHT智能平台,将AI算法融入储能资产的运营和交易,目标是成为客户的“能源资产管理者”。

协鑫的终极目标是打通“光伏(颗粒硅+钙钛矿)-储能-充电-能源算力”的闭环。它发布的“鑫辰”能源大模型和与华为合作建设的智算中心,表明其已将竞争维度从硬件制造,提升到了数字能源生态的构建。

协鑫的模式是利用上游技术优势进行降维打击,并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复杂的能源生态系统来锁定客户和创造多元化价值,这是一种平台化的打法,野心巨大。

03

隆基的破局之路——为后来者设计的赶超战略

面对先行者们已经跑出的多元化路径,隆基绿能这位昔日王者,应如何规划自己的储能战役?答案是:必须“借力、聚焦、升维”。

从晶科、天合到阿特斯,隆基储能之路能学到什么?

1.借力补课,快速入场(未来12个月)

多家媒体报道称,隆基绿能“已参股”苏州精控能源,但截至发稿时,公司尚未对此作出正面回应;与此同时,也有报道称其正接洽另家储能企业并考虑并购事宜,但同样尚处于商榷阶段。

通过资本并购,快速获取成熟的系统集成平台、经过市场验证的EMS技术和具备海外项目经验的交付团队。这是用资本换取时间的唯一高效方式。

立即推出对标行业旗舰的5MWh+液冷标准舱,锁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或天合的314/587Ah电芯,快速形成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切忌在产品定义上摇摆不定。

2.聚焦核心,发挥优势(12-24个月)

晶科“以价换量”的教训深刻。隆基必须借鉴阿特斯的“利润优先”战略,利用其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聚焦高价值市场和客户,而非陷入国内低价竞争的泥潭。

硬件趋同的未来,真正的壁垒在于软件。隆基应将资源all-in在EMS的自主可控和智能化上,甚至可以学习晶澳,探索AI大模型在储能调度和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打造隆基的“智慧能源大脑”。

激活隆基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向其庞大的光伏客户群推广“隆基N型组件 + 隆基储能系统 + 隆基品牌背书”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是隆基最无可比拟的优势。

3.模式升维,建立壁垒(24个月后)

当交付能力得到验证后,可全面推动“设备销售+EPC+长期运维”的商业模式。将隆基的“银行性”优势,从组件延伸至整个光储电站的全生命周期,深度绑定客户,创造长期、稳定的服务收入。

审视协鑫的“光储充算”布局,隆基需要思考,除了硬件之外,还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是参与电力交易的策略服务?还是基于海量数据的资产管理服务?构建一个开放的能源服务生态,将是其从“制造商”向“能源科技公司”转型的关键。

04

结语

光伏行业的这场凛冬,既是一次残酷的淘汰赛,也是一次深刻的进化论。从晶科的全球坚守,到阿特斯的务实盈利;从天合的技术深耕,到晶澳的AI突围,再到协鑫的生态构建,每一家企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生存与转型的答案。

对于隆基绿能而言,前路虽有荆棘,但先行者们已经用真金白银趟出了不同的道路。储能这片新大陆,考验的不再是单一的制造能力,而是全球化的运营智慧、深刻的技术洞察力、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穿越周期的战略定力。

昔日的王者能否在这场新的战役中重焕荣光,取决于它能否放下过去的包袱,以最快的速度学习、适应并超越。竞赛,才刚刚开始。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

从晶科、天合到阿特斯,隆基储能之路能学到什么?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nobu.com/nnobu/2550.html发布于 2025-09-04 14:19:1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能源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