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GW/4GWh储能大蛋糕,谁能抢占先机?

中国储能网讯:
储能赛道的火热,正在从中国、美国、欧洲一路蔓延至波罗的海。2025年8月26日,立陶宛能源部抛出重磅计划:将在全国部署1.7GW/4GWh储能项目。这对全球储能企业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市场机遇。
立陶宛能源部长日吉曼塔斯·瓦伊丘纳斯(Žygimantas Vaičiūnas)表示:“立陶宛计划安装超过4GWh的电力储能设施,这是加强国家能源系统和确保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一步。这些设施将确保电力系统更具韧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并有助于稳定电价。企业的积极响应表明,投资者已准备好为实现这些目标贡献力量。国家支持正成为在立陶宛建立现代化、可靠与可持续电力系统的关键动力。”
此前,立陶宛能源部曾承诺,将通过建设现代化的电力储能生态体系和有利于投资的监管框架,到2028年将储能容量扩大至1.5GW/4.4GWh。
01
储能需求远超预期,补贴持续加码
2025年2月,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实现与欧盟电网全面同步,摆脱对俄罗斯电网的依赖,区域电力独立性大幅提升。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背后,储能成为必不可少的支撑。
同月,立陶宛能源部启动储能招标,计划建设至少800MWh储能项目,并设定最高15万欧元/MWh的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储能项目法人实体(不含金融和信贷机构),将可获得最高不超过项目投资成本30%的补助。
市场反响远超预期。此次招标的管理机构环境项目管理局(APVA)在首轮招标中收到了50余份申请,企业申请的补贴资金总计达1.975亿欧元,几乎是预算的两倍。为了应对需求,能源部追加3733万欧元拨款,并计划启动新一轮补充采购计划。
目前,APVA已完成对企业申请的评估,结果显示,立陶宛将安装高达1.7GW/4GWh的储能项目,总价值超8.4亿欧元,预计国家补贴将平均覆盖总投资的14.7%,重点扶持规模在30MWh-300MWh的储能项目,以增强电网平衡能力。
02
电力装机结构:光伏、风电突进
能源独立是立陶宛能源政策的核心主线,但现实挑战依旧严峻——进口化石燃料仍占该国终端能源消费的一半以上。为降低对外依赖、提升能源安全,立陶宛提出了激进的可再生能源扩张路径,希望通过加快电气化进程,减少能源进口。
自2004年和2009年伊格纳利纳核电站退役以来,立陶宛电力长期依赖进口填补缺口。近两年,凭借地理条件优势和政策驱动,本土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快速扩张,国内发电量在电力供应总量中的占比显著提升,为能源自主和系统稳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立陶宛发电设施总装机规模为7.283GW。
- 不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为1.68GW,占比23.07%。
- 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为4.503GW,占比61.83%。其中,光伏累计装机2.408GW,占比33.06%;风电累计装机1.832GW,占比25.15%;水电101MW;生物质发电装机161MW。
- 储能累计装机规模1.1GW,占比15.1%。包括900MW抽水蓄能和200MW/200MWh电池储能
截至2024年底,立陶宛光伏累计装机规模已近全国发电设施的三分之一,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已超过四分之一,目前均为陆上风电,还没有已经投运的海上风电场。
立陶宛正在经历能源转型巨变,2024年是立陶宛电力史上突破性的一年,光伏和风电新增装机突飞猛进。
2025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8月,立陶宛电力总装机规模达到7.733GW,光伏和风电装机规模进一步提升。
03
发电量创新高
随着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增长,立陶宛电力生产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立陶宛年发电量达到7.761 TWh,比2023年的5.664 TWh增长37%。可再生能源发电贡献最大,占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二以上(69.8%)。
2024年立陶宛本土发电量占总电力消耗的比重达到63%,创下自2009年伊格纳利纳核电站关闭以来的最高水平。相比之下,2023年本土发电厂的发电量还仅占总电力消耗的48%。
2024年风力发电量从 2.524 TWh 增至3.492 TWh,太阳能发电量从 0.633 TWh 增至1.273 TWh。水电发电量下降了3%,从 0.446 TWh 降至 0.431 TWh。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为 5.417 TWh,比 2023 年的 3.972 TWh 增长 3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消费量的比重同比增加了12个百分点,达到44%。
2024 年,立陶宛进口电力为 8.517 TWh,同比-13%;出口电力为3.114TWh,同比+9%。
2025年延续了2024年的热度。根据计划项目和预期发电量进行预测,立陶宛2025年发电量有望突破9.9TWh。
2025年第二季度,立陶宛发电量达 2.735 TWh,比去年同期的 1.826 TWh增长 50%。自伊格纳利纳核电站关闭以来,立陶宛电力供应首次达到全国需求的91%,再次刷新纪录。
其中,风力发电量为1.066 TWh,同比+59%;光伏发电0.746TWh,同比+43%。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 1.923 TWh,同比+42%。2025第二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70%,占全国消耗量的64%。
2025年第二季度,立陶宛进口电力1.184 TWh,同比-10%,出口电力0.876 TWh,同比+58%。
04
国家能源独立战略
为了实现能源独立和气候中和,立陶宛出台了《国家能源独立战略》(NEIS),并提出四大战略目标:确保能源安全、实现碳中和、发展高附加值能源产业、保障公平可负担的能源供给。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在整个经济领域实现广泛的电气化,立陶宛评估了三种情景:气候中性能源情景、区域氢气生产情景和绿色能源产品情景,并制定了一份综合路线图,计划到2030年成为电力净出口国,到2050年成为能源净出口国。
2030年目标
根据NEIS路线图,到2030年,立陶宛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10.3GW。其中,光伏装机4.1GW,陆上风电4.5GW,海上风电1.4GW。
届时全国发电量将与消费量基本持平,实现电力净出口。计划年发电量达到25TWh,消耗量达到24TWh。大量电力消耗用于电解制氢,预计2030年立陶宛将安装1.3GW的电解设施。
在灵活性调节资源方面,2030年,为保障电力供应的灵活性需求,立陶宛将保留现有的天然气发电厂。由于立陶宛并非山地国家,水电资源不足,除考纳斯现有的100MW水电站外,新增潜力十分有限。目前,Kruonis抽水蓄能电站是立陶宛电力系统的核心灵活性资产,其装机容量达 900MW,相当于该国2023年峰值小时用电需求(2.1GW)的43%。该电站正推进扩建工程,第五机组计划于2026年投运,新增110MW,届时总装机规模将提升至1.01GW。凭借孤岛运行模式,该电站具备在重大断电后独立重启电网的能力。
除了抽水蓄能,电池储能正逐渐成为新的系统支撑力量。2023年,立陶宛建成200MW/200MWh电池储能电站,在IPS/UPS电力系统断网后可提供平衡服务。到 2030年,立陶宛将建成1.5GW电池储能园区,同时加强跨区电力互联,并提高工业和其他部门的用电灵活性。
2050年目标
根据NEIS路线图,预计到2050年,立陶宛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4GW。其中,光伏累计装机9GW,陆上风电10GW,海上风电4.5GW。
2050年,立陶宛可运行1.5GW的核反应堆,核能年发电量将达到11 TWh。
立陶宛计划建设4GW的电池储能设施和8.5GW的氢电解设施,预计系统间电力连接将达到10.65GW。
立陶宛将建设二氧化碳捕获、运输和利用基础设施,用于生产氢衍生物。80%的交通运输将由电动汽车驱动,20%的交通运输将由氢能驱动。
预计到2050年,立陶宛电力消耗将增长6倍以上,需求增长至预期的74TWh。其中,氢气生产(35.5TWh)、工业用电(12.6TWh)、交通运输用电(6.3TWh)以及供热领域(3.4TWh)将贡献最大的增长份额。
NEIS规划了立陶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三个主要领域:电力领域、区域供热/制冷领域和运输领域。
图 立陶宛可再生能源在各领域消耗中的占比(数据来源:NEIS)
05
电池储能及合作订单
随着风光发电加速扩张,但其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带来的系统平衡压力不容忽视。立陶宛对平衡调节电源容量、储能部署以及跨系统协同的需求持续攀升,以增强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及复杂外部冲击的韧性。未来,如果无法满足这些关键需求,电力系统乃至整个综合能源体系的稳定运行都将面临潜在风险。
电力系统对灵活调节资源的需求愈发迫切,除了抽水蓄能,电池储能的重要性正快速提升。
2023年10月,波罗的海国家最大的电池项目——Energy Cells200MW/200MWh电池储能电站全面投运,该储能系统位于维尔纽斯、希奥利艾、阿利图斯和乌田纳变电站的四个电池园区(每个园区容量为50MW/50MWh)。由西门子能源与Fluence联合安装维护,提供设计、制造、系统集成、并网及长达15年的运维服务。该项目可在1 秒内快速响应,为电网提供瞬时备用容量。
2025年,立陶宛能源部启动储能招标,随着储能市场扩容,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这一波罗的海国家。
6月,思格新能源与立陶宛领先光储经销商AUTONOMECO达成合作,该经销商同时代理晶科、麦田、天合光能等品牌,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市场网络。
7月,天合储能与立陶宛知名EPC企业Stiemo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双方计划未来2-3年在在立陶宛和东欧地区联合部署GWh级储能系统。首批三个立陶宛电池储能系统项目协议也已签署完成,分别位于阿尼克什恰伊(Anyksciai)、斯库奥达斯(Skuodas)和约纳瓦(Jonava),每个储能系统容量30MW/60MWh,总规模90MW/180MWh。天合储能将为其提供Elementa 金刚2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计划于2025年12月启动交付,2026年年中实现商业运营,该储能电站将为立陶宛电网提供平衡服务。
8月,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公司 DS1宣布,立陶宛西部30MW/60MWh电池储能系统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直流侧电池储能设备由宁德时代提供,PCS 由 Power Electronics 供应,EPC 总承包则由以色列能源服务公司 BL Energy 承担。
05
政策限制
中国企业在加速布局立陶宛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国际政治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
2024年底,立陶宛议会通过立法,禁止中国制造商远程访问当地光伏、风电及储能设施系统。第733条《电力设备控制系统安全要求》旨在加强发电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措施,以防范被列为对立陶宛国家安全威胁的国家。由于中国被列入该名单,该法律禁止中国制造商远程访问其在立陶宛供应的系统,包括远程管理调控电源参数或开启、关闭设备。
该法规适用于装机容量超过100kW的光伏、风电以及储能设备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安全措施。该法规将于2025年5月1日对新项目生效,现有设施则必须在2026年5月1日前完成整改。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布局,不仅要考虑技术和资金,还要应对政策约束。如何在合规前提下实现高效运维和市场拓展,将成为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将影响其在立陶宛乃至东欧的竞争力。
06
结语
立陶宛大规模部署储能,既是能源独立战略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欧洲能源转型的重要缩影。随着1.7GW/4GWh项目的逐步落地,立陶宛将在未来5年内释放数亿欧元级别的市场空间。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机会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凭借成熟的供应链和性价比优势,仍有望在项目建设和系统方案上保持竞争力;另一方面,如何应对政策限制、推进本地化合作与服务,将成为能否真正“分到蛋糕”的关键。
储能浪潮正涌向波罗的海,谁能在这片新兴市场掘金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