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炼成“小巨人”:优旦科技的“窄巷”与“高远”

中国储能网讯:
2016年,中国新能源战事正酣,资本的烈火烧得正旺。在安徽合肥,一间略显局促的办公室里,没有热钱涌动,只有七颗冷静而滚烫的大脑。彭勇俊,一个曾在知名外资企业合肥研发中心深耕十余年的技术负责人,和他六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决定开启一场属于他们自己的远征。
这并非一个草根逆袭的互联网神话,而是一群在技术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行业老兵”集体再出发。他们洞悉了一个当时被行业普遍忽视的真相——传统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只是一个在出厂瞬间就被宣判了命运的硬件盒子,它无法陪伴一块锂电池走完其动态且充满变数的一生。
“电池的状态全生命周期都在变化,但基于实验室参数标定的传统BMS,它的管理策略却一成不变。”彭勇俊后来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这一点。这就像给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一套永远不变的衣服,其结果必然是束手束脚,甚至引发危险。
一个大胆到近乎偏执的想法,在团队的脑海中逐渐清晰:必须打破这个禁锢,让每一块锂电池永远在线,进而用数据和智能彻底重构电池管理的游戏规则。无疑,这是条当时没人能清是否有出路的“窄巷”。
这个看似简单的理念,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终将演变为层层巨浪。它如何驱动这支七人技术团队,在短短数年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成长为服务1000多家客户、产品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01
创业起步期(2016-2018)—— “iBMS”的诞生与破局
重新定义BMS:从一个硬件盒子到一个智能终端
在那个BMS厂商已达上百家的年代,优旦科技选择不做跟随者,而是成为一个定义者。他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iBMS智能电池管理系统”概念,并赌上了团队所有的心血与积蓄,要将这个“i”变为现实。
简单的“i”,却蕴含着三层深意:首先是互联(Interconnection),代表着每一块iBMS都具备与云端对话的能力;其次是智能(Intelligence),意味着系统能够自学习、自优化;最后是创新(Innovation),昭示着他们要颠覆传统业务模式的决心。
为了实现互联,优旦科技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多此一举的设计——将无线数据传输单元(DTU)直接集成到BMS硬件中。这意味着,每一块优旦的iBMS,不再是一个功能固化的孤岛,而是一个能随时随地向云端发送数据、接收指令的智能终端。它为锂电池永远在线铺设了最底层的物理通路。
有了明确的目标,团队夜以继日地研发。彭勇俊回忆,当时自筹的启动资金只够支撑公司一年的运转。时间如同一条无形的鞭子,催促着他们加速快跑。十个月后,承载着所有希望的iBMS产品终于完成。
“布道之旅”:用脚步丈量市场的信任
产品初成,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让一个习惯了传统模式的市场,接受这个新物种?优旦选择了最笨拙,也最真诚的方式——用脚丈量。
彭勇俊和他的团队,带着第一批样品,踏上了一场长达三个月的布道之旅。他们跑遍了全国20多家新能源公司,从主流车企到PACK厂,不厌其烦地向每一位潜在客户解释iBMS的理念,演示其与云端交互的功能,并恳切地争取每一个宝贵的装车检测机会。
“我们当时没有天使投资人,没有背景,能依靠的只有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这次旅程,考验的不仅是产品的性能,更是团队的信念与耐力。他们面对过质疑,也遭遇过闭门羹,但更多的是,那些同样对技术抱有热忱的工程师们眼中闪烁的兴趣之光。
正是这次看似原始的地推,为优旦科技敲开了一扇扇紧闭的大门,也为iBMS在真实工况下的数据积累和算法迭代,赢得了第一批宝贵的种子用户。
资本加持:从车库走向快车道
2017年9月,成立仅一年的优旦科技,迎来了命运的关键转折点——获得了千万级产业投资。
这笔投资,如同一针强心剂,更像是一剂催化剂。它带来的不仅是解渴的资金,更是宝贵的产业资源和客户渠道。一年后,合肥市政府的引导基金也选择加注,为这家本土科创企业提供了坚实的信用背书。
资本的双重加持,让优旦科技彻底摆脱了生存焦虑。2018年公司的年销售额,从2017年的100多万元实现了数十倍的惊人增长。
有了弹药,彭勇俊和团队得以更大胆地投入研发,扩充团队。曾经那个小小的办公室,迅速扩展为1500平米的研发中心和近3000平米的制造中心。
在那个中国新能源产业野蛮生长的年代,优旦科技凭借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定义和一次关键的资本握手,成功地在拥挤的赛道中,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完成了从0到1的跨跃。至此,优旦不仅活了下来,更重要的是,它将一个颠覆性的技术理念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找到了通往下一阶段的钥匙。
02
快速发展期(2019-2022)—— “一纵一横”的双擎驱动
另辟蹊径:从汽车到工程机械的战略腾挪
站稳脚跟后,彭勇俊和他的团队开始冷静地审视战场。新能源汽车的BMS市场虽然庞大,但头部效应愈发明显,整车厂和电池巨头纷纷下场自研,留给第三方独立厂商的空间正在被挤压。更重要的是,汽车行业不允许BMS单独联网的要求与优旦的互联网基因并不完全契合。
必须找到一片新的蓝海。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看似传统,却正在经历深刻电动化变革的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是工业车辆。
这是一个被许多BMS大厂忽略的市场。它的核心痛点与汽车截然不同:“多品类、小批量”。一个PACK厂,一年的订单可能有几百种型号,但每个型号的需求量可能只有几十套。
对于传统BMS厂商而言,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为了一个几十套的订单,就要走完售前对接、技术协议、软件开发、测试、烧录、发货等一整套漫长的流程,成本高昂,效率低下。
彭勇俊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痛点,这恰恰是优旦iBMS模式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他为公司规划了清晰的“一纵一横”发展战略,这成为优旦从单一产品公司向平台型公司演进的核心引擎。
“一纵一横”:技术深潜与应用破圈
一纵,是向技术的无人区纵深推进。优旦持续将资源投入到云平台和AI算法的研发上,持续构建强大的电池PaaS平台。这不仅仅是一个数据仓库,更是一个能进行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模型训练的“云端大脑”。
一横,则是将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验证成功的电池管理技术,快速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横向拓展。工程机械,就是这“横向一刀”切出的第一个战场。
面对工程机械“多品类、小批量”的挑战,优旦没有选择增加更多的工程师去适配,而是用技术和平台的力量,釜底抽薪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小旦”平台服务列表
“针对工程机械领域,与其说我们是一个产品型BMS公司,不如说我们是一个平台型公司。我们搭建平台,客户自己舞蹈。”彭勇俊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定义。
这次成功的战略腾挪,不仅为优旦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使其迅速成为工程机械BMS领域的隐形冠军,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财富——海量的、来自更多元化场景的电池运行数据。
每一辆安装了iBMS的车辆,每一次充放电,每一次高负荷作业,都成为了优旦“云端大脑”的养料。截至2022年底,平台累计电池数据首次突破1000亿条,这个庞大的数据库,如同一座深埋地下的富矿,为优旦在下一阶段的智能化飞跃,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优旦成功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平台优势,并用平台解决了特定市场的效率难题,而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海量数据,又将成为其开启下一扇大门的金钥匙。
03
跨越发展期(2022-至今)—— 挥师储能,智能化全面落地
“软硬兼施”:以“端云一体”定义储能管理
2022年,优旦科技正式布局用户侧储能。次年,工商业储能市场迎来了爆发元年,资本和玩家蜂拥而入。而优旦科技的入局是其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然延伸。他们看到,行业普遍存在的软硬件分离模式,在本质上割裂了电池的硬件与数据,导致了巨大的价值流失。
“只做软件,未来可能没有数据可用;只做硬件,你不能在管理层面做得很深。”在访谈中,优旦副总经理兼营销中心总经理习清平一语道破了关键。优旦从创业之初就坚持的“端云一体”战略,正是基于这一深刻洞察。
在这个体系中,“端”是资产的感知触手。其iEMS和iBMS等智能硬件产品,不仅仅是遵循UL/CE等严苛国际标准的控制器,更是被精心设计的高效数据采集单元。它们如同精密的神经末梢,能感知到电池最细微的变化。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是,当研发团队需要研究电池内阻时,他们可以协同嵌入式团队,快速更新固件,实现对电流突变瞬间的电压进行高频采集。这种内部高效协同,为了获取特定数据而进行的底层创新,是纯软件或纯硬件公司难以企及的。
而“云”则是资产的管理大脑。优旦的电池数据中台,是所有数据的汇集地和决策中心。这里部署了超百台服务器,数据分析引擎已支持百万级设备并发计算。
优旦的“端云一体”并非强制绑定,其硬件、云平台乃至核心算法均可模块化输出,赋能合作伙伴。其核心理念是明确的:只有将敏锐的感知和智慧的决策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捕获并管理好电池这项数字资产的全部价值。
资产增值:数据如何“点石成金”?
“更安全、更赚钱”,优旦用这句朴素的口号,向工商业储能市场亮出了自己的价值主张。这并非空谈,而是由两大核心技术支撑的、将无形数据流转化为有形商业回报的实践。
第一个,“锂电之盾”AI预警模型。
储能安全,是悬在所有业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传统BMS的告警,往往是在烟雾冒起时才响起,为时已晚。
优旦的“锂电之盾”并非基于简单的电压、温度阈值判断,而是一个多维度的AI预警模型,能做到提前3天以上发出预警。其逻辑是:
模型会持续监控近30项风险特征,如某个电芯的电压是否开始持续性离群,电池簇的整体压差是否加速扩大,以及通过混合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出的温升异常等等。这些细微的、非线性的变化,普通人眼难以察觉,却是灾难发生前的蛛丝马迹。
这些多维特征会被实时输入到基于无监督学习(PCA降维+聚类)和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的集成模型中,与数据库中真实故障样本进行比对,从而在热失控发生前的潜伏期,就精准识别出高风险信号。
这种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的转变,是真正的资产守护,为客户的投资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第二个,云端全时均衡技术。
电池组的木桶效应是行业顽疾,单个拖后腿的电芯会拉低整个系统的可用容量和寿命。传统的被动均衡电流小、触发窗口短(仅在充电末期),效果甚微;主动均衡虽效果好,但成本高昂、结构复杂。
优旦科技另辟蹊径,推出了“云端全时均衡”。其精髓在于:
它不依赖于电压这个表象指标(磷酸铁锂电池在大部分充放电区间电压曲线都极为平坦),而是通过云端强大的算力,分析每一颗电芯在完整充放电周期中的数据曲线,从而精准计算出它们之间真实的、由自放电等因素造成的容量差异。
基于对容量差异的精确掌握,系统可以在充电、放电、静置的全时段向终端下发均衡指令。这相当于将均衡效率公式(效率= 均衡电流 × 均衡时间)中的时间要素最大化,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访谈中,习清平展示了一个真实案例:某客户的储能系统在使用该技术后,衰减曲线明显放缓甚至回升,折算下来一台200KWh储能柜每年能帮客户多赚2000多块钱。这是将看不见的容量损耗,直接转化为了看得见的利润。
战略升维:为何聚焦“运营型”场景?
手握利器,优旦科技的战略选择也极为清晰和聚焦。他们将目标瞄准了最能体现其资产管理价值的赛道——运营型产品。
在访谈中,习清平明确指出,工商业储能和两轮车换电是当前的核心。这两个看似不同的领域,却有着惊人相似的底层逻辑:
资产属性强:无论是储能电站还是换电柜里的电池,都是重资产投资,业主对投资回报率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极其敏感。
运营强度高:每天高频次的充放电,产生海量、连续的运行数据,这为算法的持续优化和迭代,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安全是生命线:任何一次安全事故,都可能导致运营中断和灾难性的损失,安全是所有运营活动不可动摇的基石。
这三大特点,与优旦“更安全、更赚钱”的价值主张完美契合。其智慧运营方案,通过精准的负荷预测、动态的需量控制和毫秒级的最优充放电策略,将电池资产的经济性发挥到极致。
而放眼未来,优旦的角色将进一步演进为虚拟电厂(VPP)的聚合商。他们可以将旗下管理成千上万个分散的电池小资产,通过云端大脑聚合成一个可统一调度的能源大资产,去参与电网的辅助服务和电力市场交易,从而打开更广阔的价值空间。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优旦已经完成了从“电池管理专家”向“智慧能源管理专家”的身份跃迁,并为其最终成为整个能源生态的技术赋能者和数据服务商,描绘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04
优旦的未来想象力
复盘优旦科技这八年多的进化史,一条清晰的成长脉络跃然纸上。它的成功,并非源于某一次风口的偶然,而是建立在四大核心支柱之上:
理念领先:在行业还普遍将BMS视为硬件时,他们就前瞻性地提出了“让锂电池永远在线”的理念,并将其作为一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原点。
技术全栈:从底层的iBMS/iEMS硬件,到中层的PaaS数据平台,再到上层的SaaS应用,优旦构建了完整的端云一体化闭环。这种软硬结合、全栈自研的能力,构筑了极高的技术壁垒。
数据壁垒:截至目前累计超4000亿条并持续增长中的真实电池运行数据,覆盖了从动力到储能的多元化场景。这座数据矿山,是其AI算法持续迭代、保持领先的基础。
文化筑基:创始七人团队至今仍在公司担任要职,这种在创业公司中极为罕见的稳定性,保证了公司战略的连续性和强大的执行力,也彰显了优旦“专注、简单、信任”的文化力量。
优旦用数据智能,定义了“电池大脑”的边界。它的终局,绝不会仅仅是一个BMS或EMS的供应商,而是整个数字能源的技术赋能方和数据服务商。在未来由虚拟电厂、光储充微网、V2G构成的复杂能源网络中,优旦的智慧管理都将是不可或缺的调度中枢和安全核心。
“成为新能源领域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这句写在优旦企业画册首页的话,或许正是这个团队最好的注脚。
在合肥的这片科创热土上,优旦科技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巨人”企业如何通过技术信仰、模式创新和坚定的长期主义,成长为行业领军者的独特样本。这条路,虽不宽阔,却足够高远,通向的,是能源世界的智慧未来。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