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商业储能市场深度角逐,增长达273.8%!
工商业储能领域出现显著增长,增幅高达273.8%,呈现深度竞争态势,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商业储能市场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各大企业纷纷加大投入,争夺市场份额,推动储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这一趋势预示着工商业储能领域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深度的角逐,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自江苏等多地分时电价政策的调整以来,工商业储能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重塑,这个充满潜力的赛道终于告别了初期的野蛮生长和喧嚣混乱,转向一场关于技术、市场、商业模式与综合服务能力的深度角逐。
市场之变:从“单腿走路”到“多元收益”,内卷与出海并行
过去,国内工商业储能项目高度依赖单一的“峰谷套利”模式——即在电价低的谷时充电,在电价高的峰时放电,赚取差价。然而,随着参与者的急剧增加和各地峰谷价差的波动,这种模式的利润空间正被逐步摊薄。
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全国铺开,交易型储能迅速崛起。截至2025年8月,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湖北、浙江7个地区已实现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
2025年,市场迎来关键转变:从单纯依赖峰谷套利向多元化收益模式演进。需求侧响应、容量补偿、虚拟电厂(VPP)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等,正成为项目提升收益率的重要补充。项目经济性的测算变得更为复杂,也更具想象空间。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共329个用户侧工商业储能项目采招落地,总规模达3.24GW/8.75GWh,容量规模同比增长273.8%。
其中,不管数量还是规模,江苏都遥遥领先,采招落地规模达1.4GW/3.57GWh,超过全国采招落地总规模的四成。河南、安徽采招落地规模均超1GWh,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三。
此外,湖北采招落地规模近600MWh,浙江采招落地超过400MWh,四川、广东采招落地均超300MWh,重庆、辽宁采招落地都在200MWh以上,这也表明政策剧变之后,工商业储能项目不但没有停滞,反而加速增长。
与此同时,“内卷”与“出海”成为市场并行的两大主题。
国内市场玩家众多,价格战激烈,利润空间承压。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统计,2025年1-6月,在工商业储能采招落地项目中,超过6成项目采用EPC/PC等方式承建,锂电工商储项目总承包报价区间为0.7-1.5元/Wh,平均报价1.0763元/Wh,中标加权均价1.0612元/Wh。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统计,2025年8月,国内锂电工商业储能柜入围报价主要集中在0.62-0.99元/Wh范围内,平均报价0.7789元/Wh,中标加权均价0.8024元/Wh,环比-8.54%。2025年8月,国内锂电工商业储能柜EPC入围报价主要集中在0.9207-1.2261元/Wh区间内,平均报价1.0606元/Wh,中标加权均价1.0563元/Wh。
面对市场变化,储能企业积极调整战略,从单一产品竞争向生态系统构建转变。如远景科技推出了行业首个系统化评价标准——远景公式:电站收益 = 【能量价值×转化效率×SOH×可利用率×置信度×(1–利息)+ Bonus】×安全系数。这一公式综合考量设备性能、云端智能调度、金融方案、政策激励、品牌服务等多维要素。
企业合作也成为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如联盛新能源与融和元储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拓展海内外储能业务。合作覆盖国内及海外两大市场,充分发挥各自在项目开发、投融资、建设及运营等方面的优势。
为寻求更广阔的天地,那些具备技术、产品和资金实力的中国企业加快出海步伐,将目光投向欧洲、北美、东南亚等电价更高、政策支持更明确的海外市场。如欧洲工商储在补贴支持、FIT退坡等催化下需求从零到一快速发展,巴基斯坦、缅甸、尼日利亚及中东国家在电价高涨、断电频发等催化下,工商储需求旺盛。
对中国储能企业来说,出海不仅是业务的拓展,更是对企业产品标准、认证体系和本地化服务能力的全面考验。值得关注的是,储能企业的这些国际化经验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形成了良性的双向互动——海外市场的严苛要求倒逼技术创新,而这些创新成果又反哺国内业务发展,推动国内储能产业向更高质量方向迈进。
产品之竞:迈向“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智能化”
在残酷的行业淘汰赛当中,产品的硬实力是晋级的基础,因此工商业储能的竞争焦点已从单纯的价格,转向更核心的技术指标。
大容量。为满足大型工商业园区长时间、高功率的用电需求,单柜电量持续提升,系统集成技术愈发关键。
高安全。安全是储能的生命线。2025年,本征安全、系统级主动防护、消防预警智能化已成为产品的准入门槛,而非加分项。
长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LCOE)是核心诉求,这意味着电芯质量、温控系统、能量管理策略都需围绕延长电池寿命进行优化。
智能化。储能系统不再是“笨重的电池”,而是智慧的能源节点。通过AI算法进行智能调度、负荷预测、能效分析,实现收益最大化,是产品差异化的关键。
此外,工商储产品与场景的融合愈发深入,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微电网、数据中心、零碳园区等成为主流应用场景。以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为例,目前,充电站配套光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两个部分,一是储能设备的峰谷套利;另一部分则是增容增收。面对更大充电功率的需求与更难扩建的老旧电网,配置储能在同等变压器容量下可实现充电桩超配,提高场站的充电能力。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不完全统计,2025年1-8月,国内共有109个储充/光储充新增并网项目,数量同比增长81.67%,配储规模达137MW/295MWh,规模同比增长194.32%(功率)/223.1%(容量)。
其中,储充/光储充新增装机数量Top 5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陕西,新增装机容量Top 5省份分别为四川、江苏、山东、安徽、广东。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的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共同推动光储充一体化的高速发展,更标志着能源系统从“单向消耗”向“双向互动”的深刻变革。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仅解决了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充电难题,还加快了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随着新政策落地,充电站将从简单的电力消费单元升级为“电网调节器”。有技术团队测算:一个配备智能调度系统的充电站,通过参与电网需求响应,每年能获得15万至20万元的额外收益。
在部分电力市场交易比较活跃的地区,充电站配套储能还可以参与需求侧响应和虚拟电厂业务,获得额外收入。伴随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参与电力交易的频率和收益还会进一步提高。
模式之新:金融与商业创新,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
工商业储能行业的成熟,标志之一是金融与商业模式的创新。面对项目初始投资高、回报周期长等不确定性,头部企业已不再满足于仅仅售卖设备,而是转向提供 “全生命周期服务” ,旨在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预期的稳定收益,从而提升项目的可融资性。
这些创新包括:
融资租赁。解决业主方的初始资金压力。
容量保险与衰减险。为储能的实际放电容量和电池衰减提供保险,保障投资方的核心收益,给金融机构吃下“定心丸”。
残值回收承诺。对电池退役后的残值进行评估和回收承诺,扫除资产处置的后顾之忧。
能源托管服务。由专业的能源服务公司负责投资、运营和维护,业主方直接享受节能降费收益。
虚拟电厂。虚拟电厂模式通过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实现多重收益。除了峰谷价差套利外,还可以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和需求响应项目,获得额外收入。例如,某虚拟电厂运营商整合了总容量为50MW/100MWh的储能系统,综合收益率达到了12%,回本周期缩短至约6年。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增加了项目的经济性。
目前,融资租赁模式在国内已逐步发展成熟,许多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在初期阶段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难以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储能系统。通过融资租赁模式,这些企业可以分期支付租金的方式快速引入储能设备,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能耗成本,逐步实现能源优化和经济效益。在某些地区,融资租赁的租金支出还可以作为费用扣除,从而减少企业的税负。
在特定行业,如数据中心、冷链物流等对电力供应稳定性要求极高的行业,通过融资租赁模式可以确保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同时避免高额的一次性投资。
而对于分布式光伏项目来说,如果将储能系统与分布式光伏项目相结合,可以在白天储存多余的光伏发电,在夜间或阴天使用,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种组合方式特别适合那些希望通过绿色能源降低碳排放的企业。
在融资租赁模式下,融资租赁公司作为设备的所有者,企业则拥有使用权。租赁期满后,企业可以购买设备所有权。融资额度一般为总投资的70%-80%,期限不超过6年,利率约为0.65%,若与光伏项目结合,利率可降至0.55%。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使更多企业能够参与储能项目的建设。根据测算,最快可在4.75年内回本。
随着储能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融资租赁模式已成为企业投资储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地区,融资租赁公司可以提供更优惠的融资条件。而这种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巨大转变,意味着企业的竞争维度已经从硬件延伸到资本、风控和长期运营能力。
结语
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底,全球累计储能装机规模将达730GW/1950GWh左右。其中,中国650GWh、美国500GWh、欧洲350GWh、韩日澳80GWh、东南亚、非洲和中亚100GWh、全球数据中心300GWh、全球微电网100GWh左右。
在微电网方面,全球微型电网的累计总投资290亿美元,在非洲和南亚地区微型电网的累计总投资90亿美元,世界银行对31个国家微型电网到2027年的承诺投资14亿美元。要实现到2030年的普遍电力接入,需要通过217,000个微型电网(几乎全部为太阳能供电)为4.9亿人提供电力,这需要投资1270亿美元。
所以,从长期来看,储能行业进行的不仅是一场淘汰赛,更是一场资格赛。它淘汰的是仅靠低价竞争、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选拔出的是那些在技术研发、产品性能、场景理解、金融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上具备综合实力的选手。对于留下来的企业而言,唯有构建贯穿技术、产品、市场和金融的立体化竞争力,方能在接下来的“资格赛”乃至最终的“决赛”中脱颖而出,共享万亿级的储能市场蛋糕。
附表 2025年1-8月国内储充/光储充新增并网项目(配储规模≥1MWh)
本文数据统计与制表:裴丽娟、王虎斌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nobu.com/nnobu/3220.html发布于 2025-09-25 13:08:1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