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部门联合推动,构建高安全、高可靠性电池储能装备体系
四部门联合发文,旨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的电池储能装备体系,该文件强调,为确保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电池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电池储能装备的性能和质量,该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推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促进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
中国储能网讯:9月22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到2030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
这份文件详细规划了能源装备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特别是在储能装备方面,提出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
目标:能源装备自主可控
《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几年我国能源装备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30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将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能够有效保障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低碳高效能量转换、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储、高效稳定能源输送等战略任务。
这一目标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能源装备产业的高度重视。能源装备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支撑,实现能源装备自主可控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储能装备技术多元化发展
《指导意见》重点强调了储能装备技术的发展方向,涵盖电池储能、物理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
在电池储能方面,文件提出要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突破电池管理系统安全监测、隐患预警和主动防护技术,提升储能电池本征安全性能。
在物理储能技术方面,文件提出要突破大容量、低成本物理储能技术,研制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及大容量变速机组,研发大功率、高参数压缩机及膨胀机等关键装备。
同时还要研制高效率飞轮储能、高比能长寿命超级电容器等短时高频储能装备并推动开展工程验证。
构网型储能技术成重点
《指导意见》特别提出要推动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研制多场景、多工况自适应构网型储能系统及装备。
构网型储能技术是当前储能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它能够从“跟随电网”转变为“塑造电网”,构建电网主动支撑能力。这项技术对于提高电网稳定性、促进新能源消纳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5月,智光储能携手国家能源青海公司在青海大柴旦打造的100MWh多种形式复合储能实证项目正式投产运行,成为国内首例宽时间尺度多技术路线的构网型复合储能项目。该项目集成了构网型级联高压、飞轮、超级电容、钛酸锂、钠离子、半固态、全钒液流等7种前沿技术,标志着我国构网型复合储能技术迈入“多能协同、全域覆盖”新阶段。
抽水蓄能迈向变速时代
在物理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是最经济、最高效的大规模储能方式之一。《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研制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及大容量变速机组。
可变速抽水蓄能技术能使抽水蓄能机组不局限于额定转速运行,从而使调控更灵活、快速、高效、可靠,该技术已成为全球抽水蓄能领域的新方向和研发热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任远指出:“可变速技术能使抽水蓄能机组不局限于额定转速运行,从而使调控更灵活、快速、高效、可靠,该技术已成为全球抽水蓄能领域的新方向和研发热点。”
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明确
新型储能是能源装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年~2035年)》明确了未来十年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
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将步入规模化发展初期,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超过1.8亿千瓦;到2030年,新型储能产业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超过2.4亿千瓦;到2035年,新型储能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1-8月,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29.7GW/78.4GWh,同比增长31.44%(功率)/46.17%(容量);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104.37GW/254.88GWh,是“十三五”时期末的30多倍。
图 2023-2025年8月中国新型储能月度新增装机
而新型储能技术的加速演进则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强力支撑,并持续引领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的发展。
产业链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指导意见》的出台,更为储能产业链企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在储能领域,正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边界、成本结构与安全底线的核心组件。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增长势头非常强劲。如湖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磷酸盐正极材料销量48.08万吨,同比增长55.38%。
而电芯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能量存储单元,是决定储能设备容量、安全性、循环寿命与成本的关键核心部件。近期,宁德时代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提到,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动力、储能合计销量接近150GWh,同比增长超30%。
目前,虽然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液流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的占比正不断提升。4小时及以上的新型储能电站项目逐步增加,反映出中长时储能技术正在加速落地。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1-8月,磷酸铁锂电池储能新增装机27GW/64.92GWh,功率规模占已披露技术路线项目的92.2%;液流电池0.61GW/2.52GWh;混合储能新增装机3.7GW/9.1GWh,功率规模占比12.45%,项目落地显著加速。
图 2025年1-8月新型储能各技术路线新增装机功率占比
未来两年,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需求多点爆发、技术迭代加速落地、产能布局逐步兑现,多重因素共振下,储能行业将加速进入“量质齐升”的黄金发展期。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
作者:潘 望中国储能网讯:9月22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到2030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
这份文件详细规划了能源装备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特别是在储能装备方面,提出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
目标:能源装备自主可控
《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几年我国能源装备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30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将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能够有效保障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低碳高效能量转换、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储、高效稳定能源输送等战略任务。
这一目标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能源装备产业的高度重视。能源装备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支撑,实现能源装备自主可控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储能装备技术多元化发展
《指导意见》重点强调了储能装备技术的发展方向,涵盖电池储能、物理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
在电池储能方面,文件提出要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突破电池管理系统安全监测、隐患预警和主动防护技术,提升储能电池本征安全性能。
在物理储能技术方面,文件提出要突破大容量、低成本物理储能技术,研制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及大容量变速机组,研发大功率、高参数压缩机及膨胀机等关键装备。
同时还要研制高效率飞轮储能、高比能长寿命超级电容器等短时高频储能装备并推动开展工程验证。
构网型储能技术成重点
《指导意见》特别提出要推动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研制多场景、多工况自适应构网型储能系统及装备。
构网型储能技术是当前储能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它能够从“跟随电网”转变为“塑造电网”,构建电网主动支撑能力。这项技术对于提高电网稳定性、促进新能源消纳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5月,智光储能携手国家能源青海公司在青海大柴旦打造的100MWh多种形式复合储能实证项目正式投产运行,成为国内首例宽时间尺度多技术路线的构网型复合储能项目。该项目集成了构网型级联高压、飞轮、超级电容、钛酸锂、钠离子、半固态、全钒液流等7种前沿技术,标志着我国构网型复合储能技术迈入“多能协同、全域覆盖”新阶段。
抽水蓄能迈向变速时代
在物理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是最经济、最高效的大规模储能方式之一。《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研制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及大容量变速机组。
可变速抽水蓄能技术能使抽水蓄能机组不局限于额定转速运行,从而使调控更灵活、快速、高效、可靠,该技术已成为全球抽水蓄能领域的新方向和研发热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任远指出:“可变速技术能使抽水蓄能机组不局限于额定转速运行,从而使调控更灵活、快速、高效、可靠,该技术已成为全球抽水蓄能领域的新方向和研发热点。”
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明确
新型储能是能源装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年~2035年)》明确了未来十年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
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将步入规模化发展初期,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超过1.8亿千瓦;到2030年,新型储能产业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超过2.4亿千瓦;到2035年,新型储能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1-8月,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29.7GW/78.4GWh,同比增长31.44%(功率)/46.17%(容量);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104.37GW/254.88GWh,是“十三五”时期末的30多倍。
图 2023-2025年8月中国新型储能月度新增装机
而新型储能技术的加速演进则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强力支撑,并持续引领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的发展。
产业链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指导意见》的出台,更为储能产业链企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在储能领域,正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边界、成本结构与安全底线的核心组件。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增长势头非常强劲。如湖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磷酸盐正极材料销量48.08万吨,同比增长55.38%。
而电芯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能量存储单元,是决定储能设备容量、安全性、循环寿命与成本的关键核心部件。近期,宁德时代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提到,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动力、储能合计销量接近150GWh,同比增长超30%。
目前,虽然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液流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的占比正不断提升。4小时及以上的新型储能电站项目逐步增加,反映出中长时储能技术正在加速落地。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1-8月,磷酸铁锂电池储能新增装机27GW/64.92GWh,功率规模占已披露技术路线项目的92.2%;液流电池0.61GW/2.52GWh;混合储能新增装机3.7GW/9.1GWh,功率规模占比12.45%,项目落地显著加速。
图 2025年1-8月新型储能各技术路线新增装机功率占比
未来两年,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需求多点爆发、技术迭代加速落地、产能布局逐步兑现,多重因素共振下,储能行业将加速进入“量质齐升”的黄金发展期。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
作者:潘 望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nobu.com/nnobu/3174.html发布于 2025-09-24 13:09:2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