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光伏板,锁住万亩沙
曾经风沙肆虐、人迹罕至的库布齐沙漠,如今已构筑起一望无际的“光伏长城”,成为当地生态治理、经济发展的坚实屏障。
库布齐沙漠——这里曾经风沙肆虐、人迹罕至。如今,在这里已建成新能源大基地,一片片亮晶晶的蓝色光伏板,在沙漠北缘构筑起一望无际的“光伏长城”,锁住万亩沙漠,成为当地生态治理、经济发展的坚实屏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三部门近日印发《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推动光伏建设与荒漠治理深度融合。光伏治沙须坚持“生态优先”,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通过全程防风固沙技术减少对脆弱生态的扰动。
沙戈荒地区是集中式风、光项目主阵地,也是“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近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在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时表示:“‘沙戈荒’成为‘十四五’新能源建设的新阵地,新增装机超过1.3亿千瓦,昔日的不毛之地变为了‘能源绿洲’。”
曾经沉睡的土地,如今已生长出植物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这里是“光伏长城”治沙带的中部。光伏板下的沙土中,沙柳、柠条等防沙治沙植物茂密生长。
这里,曾是沉睡的土地。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有限公司先导工程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由三峡集团联合内蒙古能源集团开发建设的内蒙古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是国家首个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项目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包含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光热20万千瓦及配套火电400万千瓦。项目通过蒙西至京津冀±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外送电力,建成后年输送清洁能源约360亿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
目前,库布齐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已建成光伏装机1002万千瓦,实现光伏治沙70万亩,在建项目2977万千瓦,拟批复两个“沙戈荒”大基地规划光伏装机160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光伏治沙300万亩。
建设“光伏长城”治沙带,更重要的还是治沙。鄂尔多斯市采取“光伏+治沙”模式推进荒漠化治理,就是为了在库布齐沙漠北缘、黄河以南筑起屏障,阻止流沙入侵母亲河。
“沙戈荒光伏融合是双向过程,需兼顾光伏适应场景与生态治理要求。”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陆上能源部副主任陆国成说。
陆国成研究发现,场区内植被生长情况良好,光伏电站对植被的生长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为大基地提供强有力保障
沙戈荒基地作为新能源开发的重点区域,其发电与生态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与设备可靠性提升。
据了解,该基地使用的大部分组件来自隆基。隆基绿能中国地区部产品策划负责人李绍唐介绍,隆基绿能电池技术经历了四次迭代,当前的BC电池效率已达27.8%,已具备大规模产业化价值。“目前,BC技术在‘光伏治沙’场景中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今年初,隆基绿能中标国内最大BC集中式电站——内蒙古能源集团达拉特旗防沙治沙50万千瓦光伏一体化一期项目。该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采用新能源与防沙治沙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工业旅游”的光伏+立体化新型产业模式。项目选用的基于BC二代技术Hi—MO 9组件产品,组件最高功率为660W,对应转换效率为24.43%。项目全容量并网后,年发电量将高达8.5亿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万吨。
光伏组件之外,光伏支架也是保障项目收益与稳定的关键设备。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部大区总经理卫校表示,沙戈荒光伏项目面临自然条件恶劣、成本控制等挑战,公司针对性推出跟踪系统与柔性支架解决方案。
“跟踪系统采用多点平行驱动技术,具备大风、大雪等多重保护模式,耐腐蚀性强,适配复杂环境,可提升发电量并降低成本,鄂尔多斯蒙西电站实测峰时发电增益显著。”卫校说,目前,中信博跟踪支架全球累计发货已超40GW,可为沙戈荒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定制化保障。
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用技术部总经理何春涛认为,柔性支架是适配光伏治沙场景的重要技术方案,“柔性支架不需要平整沙戈荒原始地貌,如榆林、库布齐沙漠项目,能减少对沙漠地表的扰动。同时,采用索网架结构还可抗60米/秒强风。”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全面破解消纳难题
当下,沙戈荒基地最突出的问题是消纳困难。
据业内介绍,近年来,我国西部、北部地区新能源电站装机规模快速提高,新能源消纳压力陡然增大,部分地区新能源利用率下降。
如何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近日公开表示,面对风电光伏发电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特点,今后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重点做好“风光、系统、市场、用电、政策”五个方面工作。此外,在持续提升电力消纳新能源水平的同时,也将积极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推动风光电制绿氢实现规模化应用,向绿氢冶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开拓新的消纳空间。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光伏治沙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曹海滨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在大基地开发的同时,也可探索实施绿电、绿氢、绿氨方面的消纳途径,从而实现荒漠化治理与消纳的融合发展。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伏防沙治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东明预测,“十五五”期间规划新增光伏治沙规模253GW、治理沙化土地1010万亩,推动光伏融合发展是能源转型与生态治理的双重需求。
文 | 本报记者 张胜杰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编辑丨赵方婷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nobu.com/nnobu/2549.html发布于 2025-09-04 14:19:1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