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如何统筹谋划,多维推动零碳园区建设?

访客 2025-09-02 14:13:10 23520
如何统筹谋划,多维推动零碳园区建设?摘要: “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是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提出的明确要求。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

“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是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提出的明确要求。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了零碳园区的建设条件、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组织方式等一系列内容。

建设零碳园区是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试验场,也是我国锚定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各地应紧跟部署,统筹谋划,多维突破推动零碳园区建设。

明确建设标准,确立建设主体

部分地区和行业部门已进行了一些零碳园区建设的有益探索,但总体上看,仍需在指标体系、建设主体的统一规范上下功夫,建立起受到各方面广泛认可的零碳园区建设标准。

明确指标体系,确立核心指标和引导指标。单位能耗碳排放(园区范围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产生的碳排放量)是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指标。这一指标充分体现了零碳园区的核心要义,即在保持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产能力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近零乃至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应当尽快对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加以明确。

在核心指标外,还应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园区企业产出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5项引导性指标纳入指标体系。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能源结构、循环经济、节能节水等方面的实践要求,是推动园区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参考标准和有力抓手。

明确建设主体。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主体应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或是近期新建的、由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批复的新兴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同时,考虑到零碳园区建设要求严、难度高,建设范围可以是园区整体,也可以是“园中园”。但需注意的是,“园中园”应有明确的四至边界,且建设和管理由所在园区管理机构或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

推动多维度创新,激发绿色活力

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强、挑战性高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科技、制度、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催生创新成果。

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零碳园区的建设过程涉及可再生能源、储能、微电网、氢能利用、需求侧管理、建筑交通低碳化等多领域的科技创新,零碳园区的建设将为这些技术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激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化进程。此外,零碳园区也将带动关键设备、核心部件及控制软件的自主研发,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整体自主可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要大胆做好制度创新。在以零碳园区建设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也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供模式。遵循相关部署,探索绿色电力直接供应用户的新型模式,有效激活市场活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要推动商业创新变革。零碳园区不仅能实现极低的单位能耗碳排放,还能够为园区企业提供价格有优势、绿色竞争力强的能源要素。这一过程涉及能源、建筑、制造、金融、运营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深度融合,必将催生一批具备综合竞争力的综合能源服务商。其不仅应当能够提供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还能够通过创新的金融模式、运维模式以及能源服务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低碳领域,形成投资规模效应,推动商业模式深层次变革。

一体推进能源供给和消费绿色转型

当前绿色发展大背景下,各地既要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还要在行业和企业之间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以系统集成为导向,在零碳园区建设中一体推进能源供给和消费的绿色转型。

要全面摸底园区及周边可利用的非化石能源资源,与园区用能需求匹配对接,科学衔接绿色电力多元筹备,全面推进建筑、交通用能低碳零碳转型。

要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变革生产组织方式,探索“以绿制绿”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绿色升级发展。推进绿色化与数智化、高端化互促共进,降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非技术成本,进一步巩固绿色低碳产业优势,培育更加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更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要通过开放创新园区示范应用场景,加大综合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低碳零碳负碳先进技术加快推广应用。

积极转型,全力保障零碳园区建设

零碳园区建设任务繁重,标准要求高,建设环节复杂,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须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特点,积极推动政策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效。

梯度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各地应组织对园区的能耗结构、碳排放水平、技术基础、项目储备等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科学划分优先建设和后续跟进园区,分类施策、分步推进。对于基础条件较好、具备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园区,可优先进行推荐,力争率先取得突破。其在技术、商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也将为后续更多园区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借鉴。

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统筹推进。各地应认真编制相关建设方案,明确建设路径和技术路线,特别注重对可再生能源接入、负荷管理、能耗及碳排放情况等方面的系统论证,确保各类工程项目具备扎实基础和可操作性。统筹好发展、减排和安全的关系,一体部署、一体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抓好关键任务和保障措施,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健全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加强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完善园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各类工作保障。政府、园区、企业应明确相关职责,各地有关部门也需要通力协作,切实承担起统筹谋划、组织实施和评估总结等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任务分工,加强对建设全过程的跟踪指导,确保各项任务按期推进、落地见效。

在资金保障方面,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零碳园区建设。

在服务保障方面,支持园区多渠道引入外部人才、技术和专业机构,服务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产品碳足迹认证等。

在要素保障方面,强化用能要素保障,在零碳园区范围内创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探索实施区域审批或项目备案。加强新建园区、新能源电源、供电设施等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