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芯”畅销全球

中国储能电芯产业凭借领先的技术实力、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极具竞争力的产品,迎来全球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图片由AI生成
近日,第三方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实现出货规模240.21吉瓦时,同比增长106.1%,且全球出货量前十强企业首次全部由中国企业包揽。其中,宁德时代稳居榜首,海辰储能则从一季度的第四位跃升至第二位,随后分别为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比亚迪、瑞浦兰钧、国轩高科、远景动力、鹏辉能源和欣旺达。前十强合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91.2%。
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提升,储能市场需求蓬勃增长。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储能电芯产业凭借领先的技术实力、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极具竞争力的产品,迎来全球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海内外市场“全面开花”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23.03吉瓦/56.12吉瓦时,功率和能量规模均同比增长68%。受政策调整影响,“抢装潮”前移至“5·31”,5月新增装机刷新历年月度装机新高,达10.25吉瓦/26.03吉瓦时,占比45%,同比增长462%/527%。
上述政策调整影响是指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规定存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前并网)采用“差价结算机制”,确保其收益不低于原机制电价,但需逐步缩减保障电量比例;增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后并网)则完全通过市场竞争确定电价。这一调整让大量新能源项目集中在6月1日前抢装,直接刺激储能需求激增。
InfoLink Consulting指出,2025年上半年,国内市场因“强配取消”出现抢装,北美市场因关税问题抢出货,旺季市场需求前置,整体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特点。
“国内市场抢装上量,海外市场持续火爆,刺激下半年储能电芯市场持续向好。”某储能电芯企业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透露,目前市场上临时采购电芯已出现紧张,四季度的产能已所剩无几——各家厂商的产能基本都已“对号入座”,全年产量基本分配完毕。
今年以来,海外储能订单呈井喷态势,宁德时代、比亚迪、瑞浦兰钧等多家电池企业官宣获得海外大单。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今年1月—6月,中国企业新获199个海外储能订单/合作,总规模超160吉瓦时,同比增长220.28%。从区域分布来看,中东地区订单达37.55吉瓦时,占比23.44%;澳大利亚32.31吉瓦时,占比20.17%;欧洲22.81吉瓦时,占比14.24%;日本15.06吉瓦时,占比9.40%。中东市场不仅是增速最快的黑马,增量也位居全球之首,澳大利亚、东亚多国等新兴市场也迎来大规模订单潮。
逐步走出供大于求阴霾
电芯市场的火热程度从企业产能利用率可见一斑。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产能利用率达到89.86%;瑞浦兰钧2025年第二季度以来,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7月份达到100%;亿纬锂能2025年二季度产能利用率已回升至80%。
经历前期的产能快速扩张与激烈价格竞争,储能电芯行业正逐步走出供大于求的阴霾。叠加近期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上涨,储能电芯有望在供需新格局中获得更大议价空间。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磷酸铁锂价格上涨导致电芯成本略有上升,预计每瓦时增加0.1—0.2元,但随着盐湖提锂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产能释放,这一波动不具备可持续性。从长期来看,电芯价格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很低,小幅度的季节性价格波动属于正常市场现象,无须过度担忧。预计到明年一季度传统淡季时,价格将再度进入下行通道。
技术迭代能力将成为企业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储能电芯企业人士指出,电池产线具备明显的技术生命周期,当前主流的314Ah/315Ah电芯,在两年后很可能不再是市场主流产品。随着更大容量电芯的推出,现有产线必须进行技术升级与改造。这一过程本质上也是行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能自我优化、落后产能淘汰和供需再平衡的过程。
他进一步指出,从全球视角看,储能电池产能并非过剩,而是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储能电芯企业要加快出海步伐,拓展国际市场。目前除少数头部企业外,仍有大量企业尚未实现国际化布局。在出海策略上,企业未必都要与大厂正面竞争,海外市场存在丰富的细分赛道机会,例如,南非等地区的工商业储能市场,以及交通、通信等特定行业场景,仍存在大量差异化机会,值得积极布局。
警惕“内卷”卷出“外伤”
上游市场火热,但下游系统集成仍深陷“内卷”混乱之中。
一方面,我国储能系统企业持续扩大产业竞争优势。近日,国际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发布了《2025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前十名中有七家中国公司。其中,全球二、三名分别为阳光电源、中国中车,远景储能、华为并列第四,海博思创位居第五,比亚迪、新源智储分列七、八名。全球老大的位置仍被特斯拉占领,其已连续两年夺得该宝座。伍德麦肯兹指出,2024年,特斯拉保持了15%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阳光电源,与前者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已从上年的4%收窄至1%。
另一方面,储能系统价格持续“内卷”,企业叫苦不迭。在日前召开的EESA储能展上,储能系统企业推出新品价格低至0.38元/瓦时,再次刷新行业产品的价格新低。近三年来,锂电储能系统价格暴跌近八成,市场价格的下跌远超技术降本的幅度,市场均价已经低于成本价,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
相较于电芯,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尤其在PCS、BMS、EMS等核心部件可外购的情况下,众多企业涌入系统集成领域。其产品功能与设计方案趋同,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最终往往陷入价格战。
值得注意的是,警惕“内卷”卷出“外伤”。当前多家企业反馈,海外市场的中标价格正迅速接近甚至趋同于国内水平。这不仅反映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尚未建立起强有力的品牌溢价能力,更暴露出在激烈价格竞争中,许多企业难以维持基本利润空间的严峻现实。
目前,储能行业已掀起多次“反内卷”自律行动,倡议企业应当围绕综合效率、安全可靠性、全生命周期成本等核心价值展开创新与竞争,以真实、透明、可验证的数据和技术能力为基础建立客户信任,共同推动产业走出低价与概念炒作的内卷,推动储能行业实现从“拼价格”到“塑价值”,夯实中国储能企业全球竞争优势。
文丨本报记者 卢奇秀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责编 | 李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