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热能源:零碳园区建设不可或缺的绿色动力

在全球加速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深入推进“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产业园区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能源消费转型的核心阵地,其零碳化建设已成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政策协同:为地热应用筑牢制度根基
近年来,国家持续强化对零碳园区建设的政策引导,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层层推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布局零碳园区”,并强调协同推进碳市场与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信部随后发布细则,将“零碳工厂与工业园区建设”列为重点任务。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如安徽提出到2030年建成20个以上零碳产业园,江苏则依托非化石能源与智慧微电网加快推进全域零碳转型。在绿电应用方面,国家大力推动绿电直接交易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鼓励园区通过绿电直连、自发自用等方式提升清洁电力占比,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与市场基础。
地热赋能:零碳园区建设的天选能源
地热能作为稳定、清洁、可再生的非碳基能源,在技术成熟度、供能可靠性及经济性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不受天气、季节等外部条件影响,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稳定供能,尤其适合作为园区基础负荷能源。以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技术为代表的热能获取方式已日趋成熟,能够高效满足园区冬季供暖与夏季制冷需求。同时,地热系统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极低,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供热方面具备明显经济与环境效益。
建设路径:绿电结合地热促成“强引擎”
在零碳园区的实施路径上,绿色电力是基础,通过外部绿电直连或自建风电、光伏基地,包括屋顶分布式光伏,实现园区用电清洁化。在此基础上,供冷供热采用地热能与热泵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构建“地热+光伏+储能”多能互补体系,来实现跨季节储热的长效供能模式:当光伏、风电出力充足时,园区优先消纳绿电,同时将多余绿电转化为热能储存于地下岩土;待园区有供冷或供暖需求时,再通过技术手段提取岩土中储存的能量,即可全面覆盖整个园区的冷、热用能需求,确保供能持续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地热能的场景适配性与储能能力,能精准解决绿电不稳定、储能难匹配的行业痛点,为零碳园区能源体系的高效化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以万江新能参与的宝马铁西工厂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技术,成功实现58万平方米厂区全清洁能源供暖,即便在极寒条件下仍能保障供能安全稳定,验证了地热能在工业级供热中的可行性。
展望未来,地热能还可与高温热泵技术结合,输出140℃以上高温蒸汽,满足园区多样化工业用能需求,形成“绿电+绿热+绿汽”的全场景零碳供能架构。因此,产业园区完全可依托地热能实现安全、经济、稳定的零碳供能,不仅有助于大幅降低碳排放,还可提升园区绿色竞争力,为产业高质量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路径。
来源:中化新网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9450,邮箱:nengyuanwang@126.com,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