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全固态电池量产迷局

访客 2025-08-06 14:26:03 11352
全固态电池量产迷局摘要: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宁德时代高管在2025年半年报业绩解读会上表示,目前固态电池行业的科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有一些工程...

中国储能网讯:

近日,宁德时代高管在2025年半年报业绩解读会上表示,目前固态电池行业的科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有一些工程问题,离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早在去年9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期间表示,全固态电池关键在于材料和化学体系,最难的是界面问题,即颗粒与颗粒间的离子传输。用技术和制造成熟度1~9作为评价体系,宁德时代的全固态电池研发目前处于4的水平。

从宁德时代的表态看出,全固态电池离量产应用仍有较长一段距离要走。与此同时,多个汽车厂家宣布2027年左右可实现全固态电池的装车应用。

全固态电池量产迷局

作为固态电池的领跑者,宁德时代的“保守表态”与部分厂家宣传的“量产在即”引发行业争议。

固态电池由于具备高能量密度和“本质安全”的特征,被誉为“终极电池”,备受国家和行业层面的关注,作为一项颠覆性、变革型技术,固态电池也是电动汽车、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口。

以储能领域为例,今年2月份,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文件提出重点布局“储能用固态电池”和“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固态化发展,提升本征安全性能”。

关于固态电池“真与假”的辩论始终不绝于耳,行业通常将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统称为固态电池,但两者化学机理差别甚远,目前尚未有相关国标、行标或政策文件给出明确定义。

参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团标《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对全固态电池的定义和测试方法,被测电池样品通过破口目视检测(无液体渗出)定性排除显性液态残留,再通过120℃真空干燥6h后的失重率<1%的定量检测(失重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样品失去的质量与初始质量的比值),则判定为全固态电池。

可以看出,固态电池电解质采用“固体电解质”,不含有液态成分,前文宁德时代提的的固态电池指的即是全固态电池。

而作为对比,半固态电池减少液态电解质含量或电解质呈现“凝胶状”,本质上与现有的液态电解质电池机理一致,制造工艺相似,相对现有的全液态电解质电池,可提升一定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水平,但并不能根本性的解决现有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偏低和安全性难题。

毫无疑问,全固态电池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全固态电池目前进展如何,何时具备量产条件呢?

目前,按照固态电解质的不同分为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技术路线,各类技术路线各有优缺点,且技术并未完全成熟,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路线。硫化物电解质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电解质材料,其采用锂、硫等元素组成的无机化合物,具有离子电导率高、良好的加工性能、界面相容性良好等优点,但也有制造工艺复杂、界面副反应问题凸出、稳定性较差、成本高等问题,仍需持续投入技术研发解决技术难题。

固态电池实现量产应用,除需突破技术难题外,还需具有经济性,通过原材料降本、工艺提升和产业链规模响应等实现大幅降本。

在国家和行业的共同推动下,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步伐正加快,行业领先厂家提出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2030年前后实现更大的规模化生产,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之路正逐渐光明,积硅步而至千里,行业也需专注于解决科学难题,提升核心性能,加强供业链建设,助力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应用。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

全固态电池量产迷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