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碳园区为什么绕不开“源网荷储”?

中国储能网讯:
当全球减碳进程加速,工业园区作为碳排放的主力军正面临严峻挑战。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15000 多个园区,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 50% 以上,能源消费占全国 40% 以上。这些园区既是经济发展的主力,也是碳排放的大户。把它们改造成零碳园区,对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传统能源模式下,间歇性、波动性强的可再生能源难以被高效利用,成为制约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瓶颈。但近年来,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它通过将能源源头、电网、用电负荷和储能系统有机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能源系统。
01
政策与商业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全面推广
2025年,零碳园区的发展可谓是按下了 “快进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 “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这一消息让业界都为之振奋。
不仅如此,多个部委和省级政府都把零碳园区建设列为2025 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江苏、广东、四川等十余个省份更是积极响应,将零碳园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还出台了专项政策,涵盖财政补贴、土地优惠和碳配额激励等支持措施,为零碳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2025年7月,山东省发布《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明确要求: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比≥80%,单位能耗碳排放≤0.2吨/吨标煤。方案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推进“构网型新能源、长时间尺度功率预测等新技术应用”。
山东省方案还提出因地制宜的区域适配方案:青岛/烟台沿海园区以“风电为主+海水制氢储能+港口岸电系统”;济南/淄博工业园采用“光伏屋顶+余热回收储能+智慧热电联供”;鲁西南农业园区则发展“生物质发电+农业大棚光伏+冷链储能”。
金融支持与碳交易机制则为零碳园区建设注入新动力。如山东方案明确支持园区“对接绿色金融支持(贴息贷款、碳减排工具)”,并将碳交易收益列为新盈利模式。
02
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源网荷储成核心方案
在江苏连云港,东港能源公司建成了全国首个基于“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的增量配电网新型电力系统。该系统已投运48兆瓦/96兆瓦时的光伏储能电站,接入总装机容量220兆瓦的大型地面集中式光伏项目,实现光伏发电全比例消纳。东港能源的案例显示,精准控碳可有效降低碳交易成本,为园区创造额外收益。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矗立着全国首个数据中心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中金数据低碳算力基地。这一项目将风电、光伏、储能与算力中心有机整合,新能源场站总装机规模达30万千瓦,每年可自发自用绿电约8.48亿千瓦时。项目投运后,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38.74%,相当于每年减少56.7万吨碳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乌兰察布项目创新性地将风电、光伏、储能与数据中心的算力负载紧密结合。其配套的45兆瓦/180兆瓦时储能系统,如同一个巨型“电力调节池”,在风光发电充足时储存能源,在发电不足时释放电力,有效解决了新能源间歇性问题。而这一模式更为工业园区提供了从单纯能源消费者转变为能源产消者的技术路径。
03
技术支撑体系,从协调控制到智慧管理
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背后,是一套复杂的技术支撑体系。其中,协调控制技术是系统的核心。如防逆流保护可控制光伏反送电,满足并网规范;有序充电功能可按变压器容量动态控制充电桩功率;柔性扩容则使储能能临时“顶容”支持临时负荷冲击,延缓变压器扩容投资。这些技术共同构建了零碳园区的“智慧大脑”,使能源系统从被动供应转向主动优化。
在山东零碳园区解决方案中,智能监控体系采用二级布点模式,覆盖发电侧、传输端和用户端。通过高精度电表集群实现分户碳足迹追踪,为后续碳交易提供数据支持。
智慧管理平台是系统的中枢。东港能源构建的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系统实现“边储边用”动态平衡,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超过2000天,支撑最大负荷突破115万千瓦。该系统还创新推出绿电专线溯源服务,为园区化工企业打造零碳供应链提供支撑。
04
经济与减碳双赢,重塑园区能源价值链条
源网荷储一体化不仅解决技术难题,更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系统协同运行,园区能够实现“低成本控碳”,摆脱环保与效益对立的传统困境。
削峰填谷降低电费支出成为最直接的经济收益。例如安科瑞EMS3.0微电网管理系统通过“储能低谷充电、高峰放电”策略,可为园区降低15%-30%用电成本。有数据显示,在江苏某园区实际应用中,年节约电费达200万元。
需量控制避免超容罚款是另一重要价值点。系统能实时监测变压器负荷,抑制负荷尖峰,避免高额超容罚款。这一功能在充电桩集中使用的园区尤为重要,通过动态控制功率,平衡负载,保障变压器安全运行。
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为园区开辟新收入来源。只需将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等资源聚合形成虚拟电厂,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就可以获取收益。资料显示,上海某研究院通过此模式,年增收超过50万元。
此外,在宜宾,劲牌南溪酒业的“光伏+储能”项目形成黄金组合:光伏电站满足企业即时生产需求,富余绿电存入储能系统;在电价高峰时段,储能精准释放所储绿电。这种模式日均可完成两次充放电循环,单次释放绿电约3000千瓦时。
05
未来展望,从园区试点到零碳电网
可以说,政策引导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共同推动了源网荷储一体化快速发展。而随着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在各类园区的成功实践,其应用前景正不断拓展。从单一园区到区域网络,从单纯供能到多能互补,源网荷储正在重塑能源生态系统。
如东港能源公司已明确计划:在2030年建成零碳电网。这一目标将通过深化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应用,重点推进绿电直连、虚拟电厂等前沿技术落地实现。公司还将探索风电开发及碳交易等机制创新,为全国增量配电网改革贡献更多可复制经验。
乌兰察布项目则为“东数西算”工程提供了低成本、高可靠的绿色算力底座,创新实现了“以电定算”“以算调电”的技术突破。这种模式为数据中心行业大规模使用绿电提供了可复制样板,对推动全国“东数西算”工程绿色化具有重要意义。
业内人士认为,跨区域联网与多能互补将是下一阶段发展方向。在山东方案中,沿海园区布局风电,内陆园区发展分布式光伏,形成区域能源互补网络。氢储能系统的引入更可实现跨季节能量调节,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时间不均衡问题。而这些项目也验证了源网荷储一体化作为零碳园区的技术路径和经济模式已走向成熟,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的电力系统提供了可复制的末端解决方案。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